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315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4-25

黔东南苗族的敬桥文化


□金  红


编者按

桥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在水路纵横的贵州黔东南地区,桥作为苗族“三宝”之一,早已融入苗族人民的生活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式各样的桥不仅仅发挥着通行的作用,更使衍生出的独特苗族文化得以传承并发展。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黔东南苗族的“敬桥节”,也称“祭桥节”,苗族人民会通过一系列对桥的祭祀活动来祈福。在乡村振兴的今天,苗族同胞也通过“敬桥节”教育子孙不忘传统、爱桥爱家,赋予了这个传统节日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黔东南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境内山峦延绵、沟壑纵横,山脚下蜿蜒着大河小溪,是33个民族的美丽家园。

黔东南人民为了能走出大山、取得与外界的联系,在山道上建桥、在山谷上架桥。桥不仅解决了出行问题,还被当地人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苗族百姓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中,“桥”被视为具有生命力的神物来祭拜。

在传统的农耕时代,充足的劳动力是获取丰收的必要条件,因此,子嗣繁庶是每一个族群与家庭都异常关注的话题。在古代,因生存不易,苗族同胞认为,新生命的诞生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延续,更是整个族群和民族生命的延续。一个孩子的出生也被视为家庭、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黔东南苗族地区,结婚后没有小孩的大户家庭都会选择一个地方修桥,以寻求祖先的庇佑,希望能得到子嗣;还有些家庭希望家中小孩健康平安长大,也会架一座桥,既是祈求神明护佑孩子,也是行善积德的一种行为。

关于敬桥节的由来,流传较广的是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在一个苗族村寨里有一对夫妻,结婚后一直没有孩子。一天,他们在九重河边遇见一个神仙,神仙告诉他们要在一头靠山、一头靠水的地方架一座桥,这样就可以生出孩子。夫妻俩照做后,在来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果然生了孩子。为表谢意,此后每年的二月初二他们都会拿上祭品到桥上祭拜。这个习俗流传下来,就形成了“二月二”敬桥节。

敬桥节在苗族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节日当天,苗族同胞都会穿着民族盛装去“祭桥”,并举行各种芦笙表演和休闲活动。祭品有炒腊肉、蛋、鱼、酒、香纸、糖等,装在一个个提篮中。

苗族祭桥,分为祭家桥和祭公桥两种。家桥,是以家庭为单位架的小桥,祭桥时由自家人前往祭拜即可;公桥,则是支房或者宗族集体出资建造的,祭拜时是宗族成员共同前往。祭公桥前,各家各户都会提前用五颜六色的纸剪成五角星、圆形、花朵等形状,祭拜时,把各种剪纸叠在一起,用糯米粘在桥上;妇女们会早早地起来把用植物染泡好的糯米蒸成五颜六色的糯米饭,祭桥时与供品一起摆放在桥头;还要在桥上烧香燃纸,以此表达对桥神和祖先的崇敬之情。

祭桥还有一个讲究,要从最远的桥依次往回祭,一直到家门口。到达所要祭的桥时,户主先摆放好祭品祭具,再燃香火、洒敬酒,同时轻声默念祭词,一般为“勾久勾当,今天二月二了,喊你回去吃饭、吃肉”,一是祈求“桥神”送子送女,保佑全家安康;二是祈求“桥神”年内带来丰收,六畜兴旺。

往往祭词刚一念完,淘气的孩子们就一哄而上,把祭台上的祭品——鸭蛋、腊肉、糯米饭等一抢而光。孩子抢得越多,场面越热闹,主人越高兴。因为小孩“捧场”也预示着生儿育女的喜气更浓,大家都会感到欣慰。

祭桥仪式结束之后,若遇到过路的行人,就要把他们挽留下来敬一杯酒,拿出糯米饭、糖款待。遇到的人越多,送得越多,说明福气也越多。人多时还会互相敬酒、唱酒歌、跳芦笙舞等,场面甚为热闹。祭拜完所有桥回到家门口时,完成最后一次祭拜,然后进堂屋神龛上烧香,祭桥仪式才算全部结束。

苗族敬桥节于2009年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节日里,苗族的祭祀文化、礼仪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民族传统文化通过节日活动得到有效的延续和传承,民族心理得到有效的模塑。

现在的“二月二”不再只是苗族人民的节日,汉族群众也会在这一天煮彩蛋送给孩子们。此外,不少学校还会在“二月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把黔东南地区的民族民俗传统融入进去,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影响下一代,力求能让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完好地留存下来。


4703-4-1.jpg


4702-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