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金日龙的油画个展“天地心音——金日龙作品展”在贵州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和贵州美术馆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策展人。此次展览是金日龙艺术历程里的一次重要个人展览,展出了其创作生涯中具有极大艺术代表性的50件非具象绘画作品,呈现了艺术家近些年的重要艺术创作成果,引领观众进入到艺术家独特且层次丰富的个人精神与艺术的世界。
展览延展至4月30日。
金日龙的“心音”艺术启示
□本报记者 万里燕
金日龙:朝鲜族,1961年出生于于中国吉林省。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一件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绘画作品《奶奶》,获得了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金奖并引起了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江丰的注意,这件作品的作者便是本次展览的主角,出生于吉林省延边市的一位优秀的朝鲜族艺术家——金日龙。
金日龙早年生活在艺术条件尚不充分的东北边境地区,凭借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于1982年成功考入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成为了前行于改革开放时代的艺术家之一。在中央美院油画系学习期间,在西方古典油画传统和写实风格的影响和熏陶下,金日龙打下了扎实的具象写实造型功底。之后,金日龙前往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校研究生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韩国弘益大学校深造学习,并获美术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金日龙回到母校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并担任相关职务至今。
金日龙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涌现出来的优秀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生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几乎同步。艺术家与时代感应相同的脉动,用从具象到非具象的创作形式映射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当代观念的变迁,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融合的时代语境。
拥有丰富人生阅历与专业跨界经验的金日龙,一直以来对绘画的初心未改。近年来,他更加热忱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在东西方哲思与艺术架构的深度思考之上,不断求变,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非具象绘画之路。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看来,正是金日龙创作生涯中的“变”,让其作品衍生出一系列别具一格的特征——从学习古典油画、艺术设计到抽象艺术,金日龙的创作显现出多变的特点,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将自己经历的多重艺术形式和体验归于与心灵、情感最为贴切的状态,最终走向了对‘恒’的追求,即在抽象艺术中构筑一个与心灵对应的视觉图式,在冷静的抽象作品中体现出秩序、沉着的一种视觉上的恒定感。”
“心、音”两个字合体即为“意”。金日龙曾经谈到自己对于抽象绘画的看法,他认为他的作品从中国文化传统出发,是一种“意象”的绘画,即是在具象和抽象的边界之间找到混沌地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从具象艺术走向抽象艺术的过程,也是画面中“形”逐渐消失的过程。王国维对中国传统美学核心“意境”如此解释:“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金日龙的抽象或称意象绘画创作,就是在呈现自己心中意境的基础上,深度讨论中国本土性的文化内涵在当下绘画中的可能性。
著名评论家殷双喜先生认为,从社会性角度与中国抽象艺术创作实践提供的大背景看来,金日龙的创作,强调块面胜于线条,在看似理性的把控之下,实则内蕴着艺术家激情的迸发。这种特殊的冷抽象面貌,让金日龙的创作与其它更加追求表现性、追求自由抒发的中国抽象艺术拉开了距离。
此次个展的意义也在于探讨,自2000年之后,中国艺术界掀起抽象艺术创作热潮,当代艺术家如何在身处于国际艺术格局、语言与知识构成的破碎中,寻找语言表述与语言状态相一致的艺术,而非符号照搬,以求建立起中国独有的抽象艺术体系,也许能在金日龙的作品中寻求到某种答案。
《心音(二)》布面乙烯
《恒(三)》布面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