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30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4-07

沸血炼诗颂英雄


——读杨杰长诗《热血》


□李  裴


  长诗是滚烫的——滚烫在文字,滚烫在句子,滚烫在意象,滚烫在场景,滚烫在情节……滚烫在作品内蕴的激情;长诗描写的对象是滚烫的——那一项重大的决策,那一段崇高的历史,那一曲时代的旋律,那一种当年面临的必须,那一群生龙活虎不惮于战场的年轻人……那一股发轫于“当时”、赓续于“现在”、必将传承于“未来”的“三线精神”的滚滚波涛……

  四千五百行诗句,四千五百支火把,回响于历史隧道,燃烧于历史隧道。观看之、默念之,朗诵之……甚至高歌之,天马行空而气韵贯通,气韵贯通岂不为“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感天地之大美而有诗。《热血》所践行的,正是“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景行行止,诗人奋发,正是“当下”诗歌创作的一股清流,正是“应该有”的“大道”所在,助威呐喊,正当其“时”。

  长诗是“鲜活”的。把握这样的“大题材”而又贯通其气韵使之“鲜活”,没有感情上的“大拥抱”,想象力的“大爆发”和创作上的“大功夫”,是难以想象的。诗人沉浸其中,三年前的机缘触动内心,“三线”就一直挂在心上,不间断地收集、思考、构思……在大量材料中,在工作现场中、在历史遗存中、在一代二代“三线人”中……寻找“情感”,寻找“真感”,寻找“灵感”……这是“化身入史”的过程、“化字入诗”的过程、“追求信仰”的过程,是“大拥抱”“大爆发”“大功夫”的全过程,我们体会这个创作的过程,“那是一腔血在喷火”,那是“沸血炼诗”啊!

  “走近他们久了,我才能走进我自己”。诗人的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不仅甘苦之语,更是觉悟之言,对诗歌创作者或文艺创作家极富启示性。深入生活、深入现实、深入群众、深入历史及深入“活”的现场,还需深入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语言”,某种程度上,后者对创作者的创作所具有的“意义”,是更重要的。也就是说,创作者的真正“深入”,在于紧贴“现场”的“身入”,更在于其“心入”,用心用情,全心全意,立足“创作主观”把握“创作客观(描写对象)”而尽可能地“会于一心”。

  “会于一心”来自“触动于心”,其间的这个“一”,创作者必须思路清晰,情有所归,知道自己的“内心”所在和创作的“所向”所在。诗人创作伊始便自己追问自己,为什么要写“三线建设”?为什么要讴歌“三线精神”?为什么要赞美“三线人”?三连问,聚于“一”。诗人以“诗心”观看到、感受到:“‘三线人’啊,鲜活,亲近,遥远,在人心门前/‘三线事’啊,小桥,流水,花草,梦想在高原扎根/‘三线情’啊,村寨,园区,城乡,世世传承”。在“一”的烛照下,过去、现在、未来在诗人笔下和笔下的“诗界”里有了“生命”,“灵动”起来。

  在“会于一心”的“一”中,诗人充分地有了创作的自觉,何其可贵。诗人直言:“作品太实了是新闻,太虚了是小说,所以我在虚实之间,回避实也回避虚,还要按照‘太像诗了不是诗,太不像诗了是老干体’的方略前进。”话是比较粗糙的,但道理还是清楚的,把握“虚”“实”以创“诗界”再明白不过。具体到长诗创作,则诗人自己对自己明确的要求:“在书写一个时代的英雄时/不在‘序诗’里把想说的话说成大话/不在‘全诗’中把想抒的情同质化/不在“尾声’抱抱拳,哼哼哈哈,有头无尾”。

  长诗是“完整”和“充分”的,其构思取得了相当的成功。突出的是,较成功地把握了“我”的视角和叙述,形象地说,根扎得深并枝叶繁茂却不枝枝蔓蔓,很好的一株大树的形象。盖因文本中这个“我”并非一般技术技巧性设定,是“走近他们久了”而“走进我自己”的“我”,其描述如倾如诉,其场景如在眼前如在身边,其具象如此解明而舒展……“我”能真切地“走进去”,又能深切地“走出来”,在“史——思——诗”中站在了一个“高”点上,“飞得高高的,飞得远远的/从不向时光和困难低头/要么燃烧,要么等待燃烧/以全身乌金的信念等着一把火的激情”。

  于是,诗人用“我的眼”为时代画像,用“我的心”为时代立传,用“我的思”为时代明德。长诗所展示的,是“三线”的、是“六盘水”的,缤纷多彩:“汪家寨”“老鹰山”“爬山烟囱”“盘江”“梅花山”“大用矿”“一号高炉”……这些“三线”“六盘水”的具象——意象的描绘,深蕴其中的“人”的生存、生活和精神状态,由人的心的“知觉灵明”透照之,每一个“象”的珍珠经由“传”的序列串联而由“德”的红线贯穿,形成了一串属于“三线”又升越于“三线”的项链,诗人使命的“画像”“立传”“明德”终至完成,呈现了“六盘水”“三线”之“完整”的“作品”。

  “三线精神”,“十六个字”,在长诗中凸显出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放开了说,精神,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基础,很难想象,没有精神的支撑,何来希望的奔涌。“十六字”,每个字都是滚烫的、燃烧的,是“三线人”一步一个脚印饱含人生砺炼“干”出来的,“伟大祖国2018年的经典一笔/‘三线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并列走进新时代‘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真正的精神是永存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不停歇地生长。“是的,今天的六盘水人面临着资源枯涸/面临着矿山开采的难度陡增/面临着城市治理的诸多焦点/面临着历史交给的更重更重的重任。”怎么办?精气神、精神头至关重要,聚焦来说,精神就要放在一“闯”字上。“那‘我是三线人’的自豪与豪迈/一直不停地赓续着初心与笃定”。我们从“闯”的奋斗历程中看到,“三线精神”生长出“三变改革”,生长出“十万亩红心猕猴桃”,生长出“人民小酒”……“闯”是“知”,“干”是“行”,“一群精气神从不退钙的‘三线后代’”,知行合一,劳动光荣!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去尊重(余丽娜)”。这是一句体会甚深的话。前些年,我率队到六盘水调研,形成了《“三线精神”研究报告》并刊发《决策参考》。我们探讨了“三线精神”的基本特征、关键所在、核心价值和突出特质;“三线精神”对六盘水加快发展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工作推动力;进一步丰富时代内涵,弘扬“三线精神”勇当改革先锋……在这样的背景下读长诗《热血》,自然有更真切一些的感想,写下以上文字与同读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