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黔中满眼绿 春光不负耕耘人
黎平 :茶农春采忙 茶香飘四方
□姚进忠 杨啟泽 韦兴娟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在茶园里,嫩芽勃发,争相吐绿。在侗乡黎平大地,一幅“指尖舞动采茶忙,黎平茶香飘四方”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做高端有机茶,要采一芽一叶,大家一定要按照要求和标准来采茶……”口江乡兰扒村茶叶基地负责人石顺开正在给茶农讲解采摘春茶需要注意的细节。
走进口江村茶园,茶树上一颗颗嫩绿饱满的茶芽长势喜人,茶山上随处可见村民采摘新茶的身影,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在家门口采茶,既能照顾家里,每天还有100多元收入。”银朝村村民吴大姐高兴地说。据统计,近年来,口江乡各村种植了1200余亩茶叶,季节性带动当地300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据了解,口江乡各村都种植茶叶,但因距离县城较远,茶叶采摘到加工过程费时耗力,收益不明显。为破解这一难题,口江乡党委因势利导,争取县委组织部壮大集体经济资金100万元,群众自筹30万入股,投资建起了茶叶加工厂,由口江村党支部合作社进行管理运营,为村集体经济“造血”注入新活力。
“往年,采摘的鲜茶都要连夜赶路送往黎平、中潮茶叶加工厂加工,路途远,增加了许多额外支出,还易烧坏鲜茶;今年,口江村茶叶加工厂建成开工后,每天采摘的茶叶第一时间送往加工厂,既保证了鲜茶的品质,茶叶的价格和采茶工的收入都有大幅增加。”摆东村党支部书记王长茂介绍道。
“目前加工厂平均每天加工近300公斤鲜茶,经真空包装后送往省外,抢鲜上市,预计今年收入不低于45万元,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至少5万元,大家对发展茶产业都很有信心。”口江村党支部书记吴必赟信心满满地说,茶叶已经成为当地茶农增收致富的“黄金芽”。
明前茶,贵如金。“这几天,村里所有在家的劳动力几乎都出门到茶地里抢摘明前茶,每天都有茶叶收购商到村里或茶地里收购茶叶,群众每天采茶收入在50-200元之间,茶叶采卖成了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地坪镇岑卜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代信合介绍道。
这只是地坪镇发展油茶和茶叶的一个缩影。目前,地坪镇茶叶种植500亩,解决了600余人的就业问题,年产值近300万元。
据了解,今年的春茶开园比往年要提前10天左右,黎平县侗乡春茶业、南泉茗茶业、侗乡茶城等公司的茶园已陆续开采。在竞相争绿的茶园里,茶农们腰挎竹篓,穿梭在层层叠叠的茶园中,双手娴熟而飞快地采下了“春”的味道。
在茶企加工厂,机器全马力开工,黎平茶香飘四方。走进闽兴茶叶有限公司加工厂,只见宽阔的车间里,几十台自动化茶叶加工机器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忙碌地处理收购来的茶青,摊青、杀青、理条、烘干,阵阵茶香扑鼻而来。截至3月中旬,全县已有60%左右的茶企开工生产,全县300多家茶企已做好全面开采的准备工作。
黎平县26个乡镇(街道)均分布有茶园,全县万亩茶园乡镇有9个,万亩茶园村3个。作为黔东南州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产茶县,黎平县重点打造了黎平雀舌、黎平香茶、黎平红茶、黎平白茶四款茶叶,全力建设“黎平茶”品牌。全县茶产业每年带动就业6.6万人,产业受益群众16万人以上,茶产业已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黎平采茶忙
水城 :人勤春来早 巧手绘美景
□段 胜 顾冰洁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下正值春耕备耕农忙时节,六盘水市水城区农广校结合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求及农民需求导向,抢抓机遇,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人才保障,提升农民生产技能水平,强化跟踪技术服务,确保农业稳产保供。
自2023年2月1日以来,水城区农广校有序组织全区400余名农技干部、老师、“土专家”深入田间地块、村头寨尾,为从事种植、养殖、加工、新媒体销售、农资采购、农机购置补贴、宅基地申请、农业安全、动物疫情防控的高素质农民,提供全方位、无缝隙的技术指导服务。
技术服务采取现场集中指导讲解、点对点实操指导的方式进行,农技干部、专家以“稳粮油、保供给、促增收”为主题,重点对马铃薯、大豆、玉米种植关键环节技术进行讲解指导。针对当前气候不稳定,专家们深入实地查看油菜、小麦苗情长势,就早熟蔬菜生产,油菜、小麦防冻防倒关键技术进行分析讲解,指导农户抓好分类管理,抓细春季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措施,夯实夏粮丰收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开展马铃薯、早熟蔬菜种植现场集中指导服务30余场、受益农民400余人;开展果树管护集中指导服务40余场、受益农民693人;开展油菜、小麦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集中指导服务8场、受益农民234人;点对点开展技术指导服务300余次,受益农民500余人。为全区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注入了新动能。
春天的凉都大地上,目之所及,人景和谐美美与共,田间地头郁郁葱葱,山间绿色次第铺展,繁花开处美景如画。
入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回升,水城区发耳镇1.2万余亩玛瑙红樱桃花陆续绽放。
走在发耳镇新联村的小道上,到处是一株株盛放的樱桃树,樱桃花一簇簇、一串串,密密匝匝挂在枝头。
在村里的玛瑙红樱桃基地里,三五成群的游客,或是打卡拍照,或是驻足欣赏,人花相依,自是一幅如画美景。
一个月后,发耳镇的樱桃将迎来第一批收获,堪称“入春第一果”,许多游客已经早早决定,届时还要再来品尝香甜可口的樱桃。
发耳镇位于低热河谷地带,素有“天然温室”和水城区“果蔬之乡”的美誉,农作物因上市时间早而具备了抢占市场的先机。更因口感上佳,当地出产的农产品都能卖个好价钱。
2015年,发耳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当地的气候优势,逐步引进了樱桃、蜂糖李、杨梅等精品水果落户发耳镇。
新联村村民李群群,也抓住时机把家里的7亩土地种上樱桃,让她感到惊喜的是,小小的樱桃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于是,李群群又种上了2亩枇杷和3亩蜂糖李,每年水果收入能有10万元。
截至目前,发耳镇樱桃种植面积已达1.2万余亩,其中8000余亩已进入盛果期,预计2023年可带动500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据了解,近年来,六盘水市各地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山水风光、历史人文等特色资源,念好“山字经”、做活“水文章”、唱响“田园律”、打好“文旅牌”,持续做优做强乡村旅游,让“美丽景观”蝶变成“美丽经济”,带动当地群众发展旅游产业,让乡村焕发出新活力。
发耳镇樱花盛开
思南 :菌菇大村开春“第一销”
□周文杰
阳春三月春耕忙,乡村振兴产业旺。时下,正是农忙好时节,思南县张家寨镇檬子树村食用菌基地里一朵朵菌菇竞相冒出,长势格外喜人,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拣、收筐……一派繁忙景象,开启了一年农业生产的好光景。
食用菌是张家寨镇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檬子树村始终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党支部多措并举领办村集体经济,通过“党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科学种植,强化过程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确保食用菌绿色无公害,不断深化和拓展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内涵和外延,走出了一条具有品质、有机、生态的特色产品道路。同时坚持全产业链可循环发展方向,不断提升产品效益和附加值,实现产销一条龙发展模式,在降低市场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保证群众增收。
“工人们正在采摘的菌菇是去年10月底下的棒,现在采摘的是第三茬,陆续可采摘到5月底6月初,可以持续带动村民就近务工。”正在基地指导工人采摘的技术人员杨博说。在采摘的同时,销售额也迎来高峰期。一辆货车停在菌棚前,工人们将打包好的食用菌鲜品和干品装车,很快就把货车装得满满当当。这批黑木耳将被运往江浙一带,香菇将销往贵阳、怀化、秀山、遵义、铜仁等地。
客户下单、农户采摘、基地实时发货,成为了该村农业生产的常态。基地出产的食用菌,从种植、采摘到分拣、烘干、包装,每一个环节都非常关键。为了保障食用菌品质,还对工人也进行了专门的技术培训。
“春节前后销路持续向好,我们往浙江、福建、湖南、遵义等地都在发货,这段时间已经销售了10万斤左右的新鲜香菇;黑木耳通过采取自然风干的方式,也全部被浙江老板订购。”张家寨镇檬子树村副主任管双双介绍。由于当地菌菇品质过硬,受到了广大省内外客商的青睐。今年,该基地预计总产值可达140多万元。后续将结合市场资源,积极与超市、电商对接,扩大食用菌产业链,形成“互联网+农业”产销模式。 目前,该村已建成食用菌基地300余亩、加工厂房537.8平方米、保鲜库310平方米、香菇大棚65个、木耳大棚81个,新建2公里排洪渠以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设备,成为远近闻名的“菇香大村”。
小小食用菌,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市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群众的就业问题。同时,采摘下来的香菇、木耳经过晾干、加工、包装后,在满足本地市场外,还将销往湖南、广东等国内各地多个市场,绿色有机无污染的食用菌产品,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支撑。近年来,思南县在发展过程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因地制宜发展黑木耳、羊肚菌、香菇等食用菌产业,产业规模从小到大、产业链条由短到长,小小食用菌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农业特色产业,跑出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思南木耳喜获丰收
罗甸 :新春农旅气象新
□蒙帮婉
春回大地,万物更新。在黔南大地上,蔬菜基地耕种正忙,花开锦盛游人如织,从龙架山下到红水河畔,黔南大地春潮涌动,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罗甸县的春天,是春耕忙碌的时节。
田间管理、机械化耕作、农资储备,近段时间以来,罗甸县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基地,忙得热火朝天,各地正抢抓农时,有序开展春耕备耕工作。
在罗甸县逢亭镇床井村蔬菜“四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耕田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开足马力翻整土地,机械化作业不多时就让耕地平整起来。
年初以来,罗甸县抢抓农业生产时令,扎实开展在田作物春管和春耕备耕各项准备工作,加强调度,做好农机、农资、农技等全方位保障,同时组织农技人员分组包保到村,点对点做好技术服务指导,开展“农资打假护春耕”专项行动,多措并举确保春耕生产保面积、稳产量、提产能、促增收。
据了解,罗甸县2023年计划种植冬春蔬菜28万亩,主要种植辣椒、南瓜、四季豆、瓠瓜、番茄、茄子等品种。同时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强化技术指导、加快农资调运以及集约化育苗等措施,全力保障春耕生产。
春日里的黔南,草长莺飞、鲜花盛放。
罗甸县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素有贵州“天然温室”和贵州的“西双版纳”之称,是贵州省蔬菜、水果主要产区之一。同时罗甸县也是贵州的旅游大县。
著名的罗甸红水河景区,湖泊优美如画,蓝天白云,植被繁茂,山峦叠翠,孤峰挺拔,峭壁高耸,云雾缭绕,壮观激怀,景色秀丽。行舟在湖中央,远看红水河特大桥壮观风景,近看布依七彩村寨;远听布依山歌,近听鸳鸯细语。
在罗甸县红水河景区,除了罗甸本地的游客外,还有来自邻近省市的一些游客,景区内热闹非凡。
“我们是从广西过来的,这里离家近,风景也好,趁着有空就带着家人一起来红水河风景区游玩。”来自广西的游客陆先生告诉记者。
在青山翠竹、碧水环绕的大小井风景区,游客们尽情游赏景区的怡人景色。相连碧水的百步墩、山水相间的溶洞群、三流交汇入口处的三江屯堡都成为游客们拍照打卡的胜地。
近年来,罗甸立足打造国内大健康养生基地,统筹用好气候及大水面等资源优势,以实施旅游“两大行动”“四大提升”为抓手,以阳光(Sunny)、运动(Sport)、甜蜜(Sweet)、慢生活(Slow-life)“4S”元素为支撑,大力推进“旅游+”融合发展,量身定制专属罗甸的“4S”旅居生活,不断擦亮“阳光罗甸 康养湖城”城市名片,推动旅游产业实现新跃升。接下来,罗甸县还将做足夜间经济、消费带动、活动引流这“三篇文章”,促进“资源、客源、服务”三大旅游要素提升,联动住宿、餐饮、轻工业、金融等产业发展。
罗甸红水河景区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