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27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2-22

绿皮火车


□李  健


  春节刚过,连续几日上班,途经贵阳花果园附近时,总与一趟穿城而过的绿皮火车不期而遇。那些与绿皮火车的过往又涌上心头,历历在目。

  2018年春至2021年夏,受组织选派,我到毕节市赫章县铁匠乡共同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期间常乘坐从贵阳站到草海站的K9585次火车往返。

  那时,它是一列双层绿皮火车,车上没有卧铺,只有软座和硬座。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也是第一次乘坐双层火车,感受十分特别。一路上,与一同驻村的前辈们畅谈驻村工作种种,其间不少趣事、不少方法、不少经验,也有一些教训。走一路,看一路,受益匪浅。

  火车穿过乌蒙高原到目的地,全程五个小时左右。在崇山峻岭之间穿梭,车上的网络信号总是断断续续。有时正电话说着事,突然没有信号,急得人跳脚。但有时断得也刚刚好。一次,为销售村里蔬菜,在火车上与经销商电话沟通时起了争执,正巧火车驶进隧道,穿越大山,信号中断了。当信号稳定再通话时,彼此都心平气和起来,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

  推销“狗皮膏药”、各地特产、“黑科技”等是绿皮火车传统“项目”之一,这趟火车也不例外。常常在看书、瞌睡或者聊天时,便有卖药品“白虎膏”、特产“天山蓝莓”等的推销员走进车厢,先每桌发一件样品供品鉴,然后把准备好的广告词声情并茂一一道出。好几次,台词一成不变,我也便记住了一些。我时常仔细观察着这些推销员,即使被人冷眼,即使东西无人问津,也依然笑容满面、活力满满地工作。一次去卫生间,在列车接头处我看见了之前在车厢里中气十足的推销员,他一脸疲惫地蹲在地上大口喝水。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很辛苦,只是生活不易,不得不在人前打起十二分精神。

  每当苹果、梨、李子、樱桃这些应季水果成熟,在六盘水站和威宁站之间,火车上便会看见一些中老年妇女,挑着装满水果的篮子,一个车厢接着一个车厢叫卖。有一次,一个年轻妇女,提着一篮李子,一边售卖一边安抚背上哭闹的孩子。我看她满头大汗十分不易,便招呼着同行人也买一些。经过攀谈得知,她往返两站之间的车票就需要20元左右。卖时令水果利润并不高,数量也不多,还背上孩子,辛苦不言而喻,最后却只能赚些“盐巴钱”。但她笑着说:“赚一点算一点呀,多赚点能给孩子多买点好吃的。”都不由感叹女子虽弱,为母则刚。

  在草海车站有一道特殊“风景”:众多车主在车站前侧广场的台阶上站成一排排,大声喊着当地地名拉客。其声势、阵容,我未在第二个地方见到。而他们只是作为“门市”人员,后面还有接龙服务的,帮旅客提箱、背包、预订酒店,热情得让人几乎无法招架。

  驻村的那段时间,正是脱贫攻坚最吃紧、上上下下“啃硬骨头”的时候。常常会不经意间促人换位思考,把自己摆进去、把村民摆进去。在村里的群众大会、党员大会上,我多次用火车上的推销员和卖苹果的妇女的故事与大家共勉,激励村民不畏困难、勤奋拼搏,努力改变生活面貌。当我遇到难事、烦事时,也常用他们的精神鞭策自己,不忘初心,奋斗不息。

  随着脱贫攻坚成果的不断显现,双层火车逐渐退出运营。后来我再坐这次列车时,已是单层绿皮火车。但无论车型怎么变化,它都一如既往地见证着驻村干部往返的身影,助力他们在山乡巨变中留下坚实足迹,也发挥着“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的功能,帮助着年轻干部的成长。

  如今,贵州各地乡村已焕然一新,正铆足劲头奔向乡村振兴。绿皮火车更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穿梭在贵州高原之上的高铁列车。我每次见到绿皮火车,仍会想起那段艰苦又珍贵的时光,想起车上那些为幸福生活奔波的人们——我想,他们的生活也一定越来越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