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全过程
人民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张天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实行,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成为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安排,同选举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大特色。
——统战组织优势。人民政协的统一战线属性是与生俱来并随着统一战线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也是人民政协产生和发展的根本依据,具有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和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回溯人民政协成立以来的历程,无论经历了多少曲折起伏、探索争鸣,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的基本性质始终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是人民政协组织的重要特征。”新时代的统战工作要求人民政协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加强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大团结大联合,切实担负起把党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政协统战工作的期许,更是新时代人民政协统战职能的新使命。
——人才荟萃优势。人民政协揽八方俊杰、集各界精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智囊团,具有代表性强、包容性大、联系面广的特色,是推进党和国家事的重要力量。目前,人民政协设有全国委员会和省、市、县(区)委员会四个层级的3200多个组织,界别设置34个,涵盖8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主要人民团体、56个民族、5大宗教,各级政协委员达60多万人。政协委员来自方方面面,他们作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由各方面郑重协商产生,代表各界群众参与国是、履行职责。这样的界别特点和委员构成,具有丰富的参政经验和专业素养,能有效保障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共商国是,推动实现广泛有效的人民民主,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工作主旨优势。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大家团结起来,思想引领、凝聚共识就必不可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强调,“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丰富协商形式,健全协商规则,优化界别设置,健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汇聚起共襄伟业的强大力量,是人民政协的神圣使命。将“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中心环节,既发挥专业专长,深入调研建睿言,又注重方式方法,润物无声聚共识,把“心”凝起来、把“力”聚起来,是人民政协这一制度安排日益成熟的重要标志。
——党派合作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把它称之为“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践充分证明,新型政党制度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专门协商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首次确认“人民政协是专门协商机构”,这一论断突出了人民政协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赋予了人民政协更大更多更高的协商职责。坚持党委会同政府、政协制定年度协商计划制度,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综合承载政协性质定位,在协商中促进广泛团结、推进多党合作、实践人民民主,既秉承历史传统,又反映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特点和优势。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性环节,不仅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而且加深了民主的内涵、揭示了人民民主的真谛。
——制度成熟优势。70多年来,人民政协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壮丽实践,建立了历史功勋,形成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了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政协形成了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务委员会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协商座谈会、对口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等为常态的协商议政格局,并适应新形势创设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平台。正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新时代人民政协的舞台更加宽广、责任更加重大,在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新的历史方位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作用,不断创新和完善制度程序和运行方式,扩大政协协商参与面,推动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