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256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1-14

合川钓鱼城与遵义“二冉”及华国英题联的故事


□钟金万


  上世纪60年代初,从事考古工作的牟应杭先生在一次田野清理调查中,在今新蒲新区、桐梓县和绥阳县毗邻的元田坝,偶然发现了冉琎墓,墓为石室,根据规制大小和墓室顶部所存的铁环,确定为无椁悬棺单人墓葬。

  冉琎、冉璞兄弟是南宋播州绥阳人,统称“二冉”。二人本为一介书生,又隐迹乡里,所以一般史籍都没有记载他们的丰功伟绩。就是容纳量较大的《辞源》《辞海》里,也找不到他们的姓名。但是,《遵义府志》《绥阳县志》里却有记载:“兄弟俱有文武才,前后阃帅辟召皆不赴。后闻四川制置使余玠贤,遂往谒。”居馆数月,卒无所言。时蒙古军日逼南下,攻蜀甚急。“一日,余玠设宴会宾客,皆纷纷竟言所长,冉氏兄弟默无一言,唯饮食而已。”余玠更辟馆处之。见兄弟二人终日对踞,“以垩(白色土)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旬日,兄弟相与谓曰:“是可语矣。”遂往见余玠:“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以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莫若徙合州(今四川合川县)于蜀口形胜之地钓鱼山。若再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玠欣然从其计,并以徙城之事,悉任其兄弟二人。于是冉琎、冉璞“因山为垒,棋布星分,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天生……凡十余城垒,以护蜀口。”

  这就是“二冉”出山献计,得到余玠认可,并奏请朝廷同意,任用冉琎为承事郎,代理合州知州,冉璞为承务郎,任合州通判,共同领导合川兵民修建钓鱼城“十余城垒,以护蜀口”的设计与营造的基本过程。

  钓鱼城筑于距合州东五公里的钓鱼山,嘉陵江流经此处呈一 U 字形,环绕了钓鱼山的东、西、南三面。钓鱼山与合州城之间,只有一列陡削笔立的山脊(俗名江刀楞)可以来往。因此,余玠及二冉徙合州城建钓鱼城于这里。蒙古宪宗九年(1259),蒙军统帅蒙哥率军10万攻蜀,至7月,见合州一时难下,于是留下精兵3000人守住钓鱼城,其他部队全部去进攻重庆。

  南宋守军将领王坚据守钓鱼城力战,始终用土炮轰击蒙古军的精兵前锋,蒙哥及主将汪德臣同毙城下,于是蒙军北撤,钓鱼城之围得解,致使南宋延祚20年(1259—1279)之久,这一影响可谓大矣。

  历史学家认为:凡立国于北者,恃黄河之险;立国于南者,恃长江之险。蜀居长江上游,如敌人得蜀,然后沿江而下,不仅蜀地不保,就是整个江南中下游也会落入敌人手中。所以,余玠若无冉氏兄弟陈献的筑钓鱼城妙计,那么南宋的覆灭,怎么能够等到祥兴二年(1279)、陆秀夫负宋帝谒于崖山投海之时呢!

  钓鱼城始建于南宋淳祐二年(1242),四川抗元名将王坚、张珏据守于此,并与川中守将遥相呼应,坚守四川长达三十余年(1242—1279)。钓鱼城距嘉陵江400余米,城周长20余公里。至今仍残存着内城、外城、一字城等城墙和7个城门,其他演武场、皇城、敌楼、炮台、水师码头遗址仍在,可供人们观览与凭吊。

  钓鱼城似乎与遵义人有缘,设计营建的人是南宋时期播州绥阳的“二冉”,清末来此重修先贤祠并题撰楹联的人,也是遵义府遵义县的华国英。

  清代光绪年间,遵义县(今播州区)团溪人华国英任合川知州,在重修钓鱼城先贤祠时题写了一副楹联:“持竿以钓中原,二三人尽瘁鞠躬,直拼得蒙哥一命;把盏而浇敌垒,十万众披肝沥胆,竟不图王立二心。”

  初看这副对联,也许会不知就里,品不出其中的深意。那么,还是先来回顾一下南宋时期遵义人冉氏兄弟精心营建的钓鱼城吧。钓鱼城城垣周围13里,外加三里长的“一字城”直达江边。这样,钓鱼城既可抵御敌方的舟师,又可直接汲水以自用。不仅如此,城中有泉井92处,城的外围有碉堡十余座,而且合州城治所也迁入此城,可容纳军民17万之众。

  蒙哥继位后,决心一举消灭南宋王朝,于是分兵三路南侵。左路由蒙哥之弟忽必烈统帅,进攻长江中游的鄂州地区;右路由兀良合台统领,由云南出广西;蒙哥自领10万大军进军四川,直扑钓鱼城下。

  钓鱼城守将王坚精于防守战术,远处以火炮反击,近处以飞石、羽箭进行射击,曾粉碎过蒙古水陆大军的多次进攻。蒙哥历时半年,久攻不克钓鱼城,心急如焚。一天,蒙古军主将汪德成直逼城下督战,被飞石击中,当场丧命。于是,气急败坏的蒙哥“御驾亲征”,对钓鱼城发起最为猛烈的攻势,炮火连天,喊声震地,战斗空前激烈。这时,城中神箭手看清了高踞马上、穿戴迥异的指挥官,用最硬的弓一箭射去,指挥官应声落马(一说是被火炮击中)。顿时,蒙军一下子全乱了套,急速撤退,潮水般流泻而去。

  那位被射中的指挥官正是蒙古大汗蒙哥。他身负重伤,退至北温泉就一命呜呼了,大军只得北还。左路军忽必烈闻大汗去世,也急忙撤军,回都城去争夺汗位去了。

  此后,钓鱼城守将张珏多次奇袭蒙军,守住了蜀地。直到南宋王朝灭亡,最后一位守将王立还坚守了一段时间,后来见重庆被破,大势已去,才出城投降了元朝。

  钓鱼城持竿,钓得了蒙古大汗的一条命,这个比拟是多么的新颖贴切啊!历代诗人题诗无不咏赞余玠及“二冉”的丰功伟绩,其中明代诗人程生云的《怀冉琎冉璞兄弟》诗中就有诗句这样写道:“一门并产双南金,文武才名耀古今。余玠雅能资妙略,蒙哥何得陷孤岑!”1942年6月,郭沫若先生在《钓鱼城访古》诗中也写道:“魄夺蒙哥尚有城,危崖拔地水回萦。冉氏兄弟承吴璘,玠郡山河壮甲兵。卅载孤撑天一线,千秋共仰宋三卿。”

  据考证,冉琎冉璞是土家族子弟。二人早年就读于播州官学,受中原文化沾溉。杨氏兴学百余年,才培育出冉氏兄弟及杨价、杨文等一批英才。

  华国英是遵义县(今播州区人)团溪镇人,字健庵,同治六年(1867)中举,纳粟捐同知衔,分发四川,历署新都、合州、泸州等州县,补授叙永直隶州同知,官至道员,曾一度总理四川盐政。

  华国英同情民困,多次捐资赈济饥民。古蔺、二郎滩等处闹饥荒,他献银万两助赈。权理夔州关厘务时,逢邻近州县大饥,民心动荡,各级官吏束手无策,他出面筹措巨款救灾,饥民得以活命,社会秩序安定,民众齐声颂德。朝廷闻奏,在道员衔上,赏赐他二品顶戴。官民这样评价他说:“他人顶珠人血红,国英顶珠人命熔。” 

  光绪二十一年(1895),遵义出现旱灾,华国英捐银1千两,一半给团溪,一半给县城。光绪二十六年夏,华国英总办四川盐运,遇遵义、桐梓大闹饥荒,地方官储粮米上千石,不肯出卖,也不上报朝廷,饥民有钱也无处买粮。华国英闻知后,电请贵州巡抚令湄潭等处,切勿阻拦运往遵义的粮米。并从盐运局外销批发处借银数万两,购买綦江县仓米,由运盐船只、力夫改运粮食到遵,并多给力资。不出旬日,川黔路上尽是救灾谷物,昼夜兼程运往遵义平价出售,使百姓渡过了难关。

  华国英性格开朗,办事机敏,言谈风趣幽默,但时与人争执,引起他人忌恨。兼署永宁道员时,兵备道驻军与盐运局防兵起哄争斗,因属下致死人命,上司借机敲诈,令他交纳巨金抵过。华国英不肯屈从,被吏部罢官,回团溪居住。在家乡,华国英又出资重建了骅骝桥,培修了万寿宫。60岁那年,华国英病逝家中。

  遵义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谚:“唐家的顶子,华家的银子。”说的是团溪华家经营“盐巴”发家致富后,不忘百姓疾苦,在各地兴修盐路,方便交通,造福桑梓。曾经走过华家盐道的老人说,那些已经废弃的乡村古驿道都是华家新建或培修过的。在村民的口碑里,华家对于乡村道路的建设,他们没齿难忘……


4643-B3-1.jpg

合川钓鱼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