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254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1-12

临池心悟


□文/图 侯建英


  忙了多年,终于闲下来了。匆匆浏览了一下书法界各方面信息,操弄了一下那些“电脑书法大师”之类的相关软件,这才对书法有了一个梗概上的认识。到了数字时代,坐在电脑前,或者捧着智能手机,网上就可以享受“千余名书家任意听您调遣”!也就是说,你可以在屏幕上就可以“委托”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等诸位书法大师,由他们“亲笔”为您“挥毫”,然后点击打印,漂亮的书法作品就出来了!

  的确,我从军和工作以后,一度“疏远”和“荒废”了书法,“书法元气”大伤。迅即翻箱倒柜,搜找出那些尘封已久的“文房四宝”,摆开架势行笔挥毫。遗憾啊!浑然一看,“筋”不“筋”“骨”不“骨”的,啥书风书韵都表现不出来,显然已不幸“丢生”了!

  记得小学六年级时,参加学校组织的书法比赛,还曾获一等奖呢。进中学时,我们兼语文课的班主任吴老师,上课写板书就跟“字帖”一样。她从一开课,就给我们布置了每天一篇毛笔大字的作业。作为语文课代表,我每天都要负责收、发全班的毛笔作业。吴老师每天都仔细地审阅,她认为写得好的字,都给画上红圈。同学们拿到大字作业本后,常常互相攀比所得红圈的多少。吴老师致力于传承汉字毛笔书法的事,至今都让我记忆尤深、崇敬有加。

  仅有的一点“童子功”,或许就是小学、中学时打下的基础。几十年来,我的书法缘“若即若离”,但确实一直在关注着。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些老资料、老档案里,不时有一些毛笔字出现,那些时代的笔录,都是毛笔“小楷”,有的写得非常好。我不时地在私底下悉心品味。

  虽然我的学习和工作担子逐渐地在加重,但对书法的情结却丝毫没有淡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来往信件登记本上写的钢笔字,得到大家的赞赏,说是“有毛笔笔锋”;八十年代单位的一次书法活动,我上手写了“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几个字,得到大家夸奖,还获得奖品。

  忆及那些年多次出差开会以及赋闲后旅游,前后三次光顾了“西安碑林”,其中一次参观,还买到了当时现场拓印的碑石拓片,一共六大张,是黄庭坚的《上苑诗贴》。到如今,我还时不时地铺开来惬意欣赏呢。有一次接待东京法官团来参观我办公室,事前特意安排了书法桌,写了几笔字铺在桌上,居然还引起客人们的围观。我曾策划并主持了一次系统的书法比赛,用筛选出来的优秀作品,装裱起来,作为文化培训中心的文化装饰。单位曾装潢了一个“示范法庭”,我专门书写了楷、草、隶、篆四个两尺见方的大“法”字,经玻璃喷砂工艺“阴刻”,嵌在法庭内的后壁上,在灯光作用下,凸现立体感,视觉效果出乎预料的好!那四个大气磅礴、雍容华贵的“玻璃书法浮雕”,为庄严的法庭添色不少!

  积淀了几千年的毛笔墨书汉字,过去主要的用途是广泛的社会实用价值。中国的历史,由于有了甲骨文、金文、碑文以及简牍文字的充盈,更加准确、精彩纷呈。那颇多的书法名帖,多为那些书者的便条、文稿,其艺术美与生活实用性融为一体。唐代君王治世,包括以后各代的君王治世,多推崇书法,所谓“书如其人,书为心画”,这无疑为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发展推波助澜。

  汉字毛笔书法给中国人所带来的美感,绝对是其他各种艺术不可替代的。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会让你内心萌动愉悦,亲历精神性的奢侈,欣获美的享受。

  钢笔的传入、电脑的广泛运用,出现了汉字书法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历史性分离。人们的汉字书写偏好,也随之与人的性格秉性、素质素养分道扬镳。

  过去,我在自己提笔掭墨书临帖时,往往会陷入一笔一划地对照,一字一型的评判,进而陷入“像与不像”的内心纠缠。有了一定的阅历之后,在欣赏好的毛笔书法作品时,脑子里似乎有了个整体感受。这感受,既饱含了对文字本身所承载的语言意义上的好感,也饱含了作品中的走笔功夫、章法铺排的美感,还包括了该作者对笔、纸、墨等一应物品上所施载的高深艺术造诣。

  没有笔顺、气韵、结体功夫到位的单个字的优美,其作品是不易受到大众公赞的;而没有章法和汉字语句意义上的幽深意思表达,也是不会引起大众审美共鸣的。

  赋闲几年来,我曾先后反复临写过“二王”、颜真卿、柳公权、智永、黄庭坚、傅山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的一些精版名帖,但看上去总有一种“不得其法”之感。直到近几年参加了一些书法活动,临观了一些书法大家们的执笔创作,聆听了相关的一些“笔言墨语”,从而有了一些具体的认识和体会。特别是近年潜心琢磨和临摹了恒安先生及其弟子们的篆字后,更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

  有鉴于此,我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了金文,结合篆刻的制作,顺带考研了甲骨、石鼓文等,收获颇丰。那一片片甲骨、一尊尊青铜器上的早期文字,让我在中国文字的发生发展上大开眼界。在我的陋室工作台上,除了将“毛公鼎”“散氏盘”“西周利簋”等铭文书帖“存台时观”“瞬时端鉴”。此间,我还在休闲旅游过程中,饶有兴致地赴山西省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特意去那里亲眼见识出土青铜器及其铭文的“现场版”。这样一来,我除了对金文书法增加了新的体悟之外,还顺势拔高了我对古历史、古文化、传统艺术的认知度。此间,我还把一段时间以来的内心感悟,用金文题写出来了。看着自己书写的“摩挲钟鼎,亲见商周”几个大字,顿感欣慰之至。

  这样一来,我对书法的认知受到了洗礼,书法作品的行笔功夫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还顺便收获了我在篆刻创作和中国画创作方面的进一步升华。

  关于书法的“形似、神似”问题。过去写来画去,老是在心里面自我评测“像与不像”,当然这是一个书法道路上不可逾越的阶段。现在看来,当一个人心里尚无对所书内容的“美感意识”的时候,是谈不上什么“意在笔先”“心到手到”的。“意在笔先”“心到手到”首先是“意”和“心”,对书写出来的“字”和“幅”,没有一个综合的“美意美心”,即便是手上功夫已经很到位了,写出来的作品还是“不入法眼”。很难想象一个书家,对“书法美”,包括笔画、结体、气韵、章法等,都还没有一个深切、成熟的观念观点,脑子里还没有一个超越了“神似”的、基本融汇了书界“正觉”且清晰的审美理念,那是不好奢谈作品如何如何好、怎样怎样行的。

  关于书写的“功夫”问题。一般来说,“筷子夹起油炸花生米”都能得心应手,毛笔书划也定能水到渠成。似乎这道理符合逻辑的,但没有说中问题的要害。学弹钢琴容易吗?没有点童子功,或者没有下很大苦功时,想顺畅演奏点乐曲是没门儿的。书法也一样,你运笔的指、腕、臂、肩、身、眼、脑,没有熟练到“系列的肌肉记忆”,那只能是“美难达”的。

  关于文房几“宝”的问题。原来我自感书写得很难遂人意,就老是在注意了解人家在用纸、用笔、用墨上的相关看法。但人家各有各的习惯和观点,说法不一,让我一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自己静下心来,从自己面对的纸、笔、墨上认真体会、琢磨、归纳、总结,慢慢就有了自己的感受。在纸的“生”“熟”“半生熟”及宣纸的品牌上,在用墨的浓、淡,品牌品质上,仔细感觉出了浸润度的差异,笔头滑涩感的不同;与此同时也感受到,在“羊毫”“狼毫”“兼毫”笔,“长毫”“短毫”笔,以及不同口径的管、斗笔,在笔头行柔度上也是不同的。在书写作品时,要认真对待“纸、笔、墨”,要精心“玩转纸”“玩转笔”“玩转墨”,并把它们统统“综合,有机地玩转”,再结合上“心灵审美素养”及“肌肉记忆功夫”的加持,这才能在书法的水平、水准上,兴趣、志趣上有大的提高,从而使写出来的作品“耐人寻味”。

  汉字毛笔书法,把“浓墨重彩”涂在了表现汉字美化生命的过程之中,抹在了表达人对美的心灵感受之内。它集文化之积聚、情感之体会、生活之体验为一池,让人不断临探那些筋骨熔铸、拙中寓巧的书风,舒展那些沉厚奔放、清润圆劲的书力,挥洒那些朴茂雄浑、磅礴大气的情结。

  “临池汗颜”虽囧,书法情缘却丝丝相扣!



4641-4-1.jpg

《山水心曲》 中国画


4641-4-2.jpg

《富春江》  中国画


4641-4-3.jpg

《浦影图》  中国画


4641-4-4.jpg

《节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中国画


4641-4-5.jpg

《蓬庐趣》

浮云瀚远情,

碧水驻波平。

茂树蕭疏展,

寒临罩悍荆。

毡桌书剩墨,

构笔法兰亭。

自揽蓬庐趣,

何逐世上名。


4641-4-6.jpg

《穿行》

穿行青绿伴,

绕岭路坡环。

色掩山茂树,

残芦萎岸边。

登高抒雅兴,

草景叙冬蓝。

妙语欣言笑,

倾谈故友间。


4641-4-7.jpg

《採桑子·揣》

黔城灵境稀奇雪,

游鹭熟来。

含砚磨揣。

秃笔寻枯虔静斋。

开帘环概层林染,

山影如裁。

守笃襟开。

锦绣河山入我怀。


4641-4-8.jpg

《乐诗塬》     篆刻


4641-4-9.jpg

《契古今》     篆刻


 (作者系十届省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