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252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1-10

多彩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一脉


——黔北名胜参观考察散记


□周继厚


  前不久,笔者随贵阳市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前往遵义市,参观考察黔北名胜古迹。在为期三天的访问学习中,先后到遵义“海龙屯”、正安“务本堂”、湄潭“浙大西迁博物馆”等地,所见所闻所知所感,让我对黔北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于是将一鳞半爪的见闻感受整理成文,作为这次参观考察的收获。


贵州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遵义海龙屯


  黔北参观考察第一站——遵义海龙屯。

  久雨初歇,桂花飘香,天气晴朗,心情好景色佳。几年前我与学生曾在此顶着炎炎烈日爬山,如今第二次来海龙屯,身边全是文化文史方面的专家学者,一路可随时听他们讲解相关的历史故事。如明朝万历年间,李化龙带着多省20多万的明军围剿播州杨氏土司,苦战114天,在海龙屯血战,最后终于攻破杨氏土司,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西南社会稳定的局面,影响深远。

  海龙屯位于遵义老城西北约28公里的龙岩山巅,是宋明时期土司城堡遗址。屯上建有九关,屯前六关: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屯后三关:头道关、二道关、万安关。在三十世土司治理播州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无论是饱经百年风霜屹立不倒的各大关隘,还是被誉为“西南地区石刻艺术宝库”的十三世家主杨粲之墓;无论是新王宫出土的脊兽、青花瓷片和瓦当,还是遵义周边杨氏墓葬出土的各类金银器、金凤冠、陶俑和铜鼓,都是古播州灿烂文明的见证。

  这段辉煌的历史,经过海龙屯的发掘和保护之路走到了世人的面前,让人看到了千年播州的一抹文化亮色。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紧紧围绕保护管理、展示利用、价值研究和文化传承,有力推动海龙屯科技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海龙屯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贵州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无人问津的荒山到誉满天下的世界文化遗产,关于海龙屯的传说、著作、历史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贵州文化发祥地之“务本堂”


  黔北参观考察第二站——正安尹珍故里。

  从遵义出发到正安,途径130多公里高速。在正安县政协领导的陪同下,考察团一行来到新州镇,拜揭汉儒尹珍墓,游览务本堂,聆听当地专家解说有关历史故事,对尹珍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务本堂位于正安县新州镇新州村大桥组,为东汉名儒、贵州文化教育鼻祖尹珍先生讲学之所。占地面积约8900余平方米,包括务本堂、魁星楼、字库塔、看守人住所、尹珍墓、“汉儒尹公道真先生神位”碑等,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尹珍先生是贵州最早见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问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是贵州汉文化的传播人,西南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

  相传,尹珍北学中国,于公元107年回到故里毋敛坝,手建“草堂三楹”,开馆教学,开南域文化之先河。

  小小的务本堂,与湖广等地的旧书院遗址相比,狭小而简陋。可是,这里,是贵州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南域文化的发端处。不久前,正安“务本堂”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国宝”。如何打造“尹珍文化”,挖掘整理相关研究成果,扩大宣传范围,将其教育思想发扬光大,启迪后人,必将是正安、黔北乃至于贵州、全国文化教育的一篇大文章。


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正安现象”


  从正安到新州的路上,要经过正安县开发区。只见这个县级开发区里连片都是吉他乐器厂和与生产乐器配套的企业公司,不禁令人十分好奇。

  于是在第二天临行前,笔者天刚蒙蒙亮就起床,来到正安新城区吉他广场。独自游走于这座城市的中心,完全颠覆了本人过去对这个偏远贫困县的印象。

  这里不仅有尹珍文化的滋润,有木瓜、白茶等特产,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个贵州小县城,能够将中西音乐文化完美结合,把小吉他做成大产业,打造出闻名中外的吉他生产基地。让吉他这种西洋乐器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让正安吉他畅销全世界,这是何等的气魄!

  在正安县城,随处都能看到吉他的图像、雕塑,感受到吉他文化的气息,听到优美的吉他音乐,这些无一不在彰显着吉他在正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笔者与一位晨练的长者交谈,据他介绍:十多年前,一些正安打工人在沿海学会了吉他制作技术,回到家乡办厂。开始仅是小型手工作坊,随着产品的畅销,政府的扶持,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正安县大力探索从“劳务输出”转变到“雁归兴正”的脱贫新路,通过“引凤还巢”,将吉他产业引回正安。这个曾经因为贫困而出名的小县城,如今变了模样。人们说起正安县,不再是因为贫穷,而是因为这里是中国吉他制造之乡、全世界最大的吉他集群制造基地。

  经过多年招商引资,正安·国际吉他园吉他企业从1家到现在的89家,吉他产业从年产20万把到现在的年产600余万把,产值接近60亿元,带动就业近1.4万人,促进6690人稳定脱贫。

  吉他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将东西方文化完美结合带动经济的典范。小小吉他正弹奏出一曲曲让山乡民众脱贫致富的美好乐章,给一方百姓带来吉祥如意的美好生活。


浙大西迁办学  谱写伟大“文军长征”史


  80多年前,湄潭来了一支由浙江大学师生组成的“文军”队伍。这支队伍1937 年从浙江出发,行程2600公里,由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全校师生迁至湄潭、永兴,办学七年之久。在竺可桢校长倡导的“求是精神”旗帜下,浙大汇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代精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两院院士中就有50多位都曾在湄潭生活、学习和工作过。这些科学家们在此教学、科研,在这片土地留下了宝贵的教学科研成果,留下了可贵的科学家精神,留下了竺可桢、苏步青、卢鹤绂、王淦昌、谈家祯、陈建功、贝时璋、李政道等50多位蜚声海内外两院院士、学界泰斗的足迹。如今,考察团追寻着这些学术先贤的脚步,来到黔北参观考察第三站——“浙江大学西迁博物馆”。

  “浙江大学西迁博物馆”原来是湄潭的孔庙,抗战时期浙大在此办学,又赋予其更深的意义。

  陈列馆共分为六个部分,依次是北庑、南庑、钟楼、鼓楼、大成殿和崇圣祠。该馆建筑总面积为2600平方米,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抗战时期大学西迁办学历史为主题的专题陈列馆,集文物展示、文物收藏、文物研究、科普宣传于一体。

  如今,遵义早已有了机场,杭瑞高速也已通车,浙大师生今天要来遵义、湄潭、永兴,已经非常方便。回首那段艰难的“文军长征”岁月,不禁感叹,能够留下的旧址虽不多,然精神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