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25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1-06

走进朗德


□徐俊霞


  朗德上寨是贵州黔东南一个只有百户人家的苗寨,2008年奥运会火炬从朗德上寨传递,朗德上寨曾经红极一时,游客络绎不绝。奥运会之后,同样地处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开发,势头盖过朗德,朗德上寨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沉寂。

  经历了一番商海浮沉,朗德恢复了往昔的平静,村民依旧安然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我和先生乘坐的那趟班车从黔东南州州府——凯里出发,车上的座位并没有坐满,除了几个当地人,就是几个零零散散的游客。

  中巴车直接开到了朗德上寨,并没有让乘客徒步从下寨走到上寨。朗德上寨没有琳琅满目的店铺,没有摩肩接踵的行人,由于寨子里过于安静,许多游客只在这里停留半天,或者一天,很少有人在寨子里住下。下车后,我和先生达成共识,找了一家苗家乐放下行李,便开始在寨子里细品慢逛。

  朗德上寨依山傍水,寨子里的民居都是古色古香的三层木质吊脚楼,一楼原用来养牲口,现在大多用来储物;二楼住人,堂屋、客厅、卧室、厨房一应俱全,堂屋外侧建有长廊长凳,装有靠背栏杆,名为“美人靠”,用来刺绣、休息、乘凉;三楼有的开发成了苗家乐,有的放置杂物。寨子里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着苞米,(这里盛产玉米和水稻)。在寨子里拾阶而上,卵石小路别有洞天,巷子里不时窜出一条狗,几只鸡。

  风雨桥又称“花桥”,以桥、塔、亭组成,是苗寨的特色,其建筑坚固无比,苗族人用以关风蓄气和遮风挡雨。卖工艺品的妇女和老人依次排开在桥头兜售商品,三三两两的游客在风雨桥长廊上歇脚。寨子里有一条会唱歌的溪流,哗哗地流水声格外动听。我们住的苗家乐推开窗就看得见远山近水,二楼就餐的客厅有美人靠,我在美人靠上凭栏眺望,寨子里的村民都很热情,尽管语言不通,他们走过楼下依然热情地用苗语和我打招呼。

  朗德上寨的夜晚很安静,看得见繁星点点,听得见流水淙淙……

  苗家乐的老板一家人都很好客,连不会说普通话的老人都凑上前和我们唠嗑。老板的女儿七岁,上一年级,家里来了客人,她主动领着我们参观寨子。老板的厨艺精湛,一日三餐都精心烹饪。先生吃了赞不绝口,捧场地连吃三碗米饭,弥补了多日来的风餐露宿,这是我们走遍贵州吃过的最家常、最美味的饭菜。

  正是农忙时节,水田里到处都是赤脚插秧的村民,田野里一派春意盎然,养眼入肺。我们在田径里行走,常常走入绝境,有些山路,村民走得了,我们都走不了。他们背着背篓赤脚趟过河水,他们挑着担子健步如飞,真是让我们看得眼羡。

  第二天,寨子里来了几拨旅行团,我们有幸欣赏了苗寨盛大的迎宾仪式。村长欢天喜地地点燃了迎客炮,身穿苗族服装、头戴银饰的妇女在蜿蜒崎岖的山道上沿路摆开了十二道拦路酒,身穿蓝色长袍、头戴尖顶斗笠的男性村民吹起了莽筒,大家用苗族人独特的方式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我和先生夹杂在游客中,我忙着拍照留念,先生被几个苗族姑娘拦了下来,连喝了三碗米酒还不肯放行。先生赶紧一指我的身影:“我老婆在那儿,再喝下去,晚上就得跪搓衣板了。”大家哄堂而笑,几个苗家姑娘也抿着嘴笑。苗家人自酿的米酒清香诱人,最高规格的待客礼仪是高山流水,九碗酒一饮而尽,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节目在杨大六博物馆门前的芦笙场开演,村民们载歌载舞,老人吹起了芦笙,大姑娘小媳妇们跳起了迎客舞,孩子们唱起了迎客歌。据说苗族的孩子生下来就会唱会跳,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语言。

  歌舞过后是长桌宴,饭菜很隆重很丰盛,都是用无污染、无公害的蔬菜、稻田鱼、土鸡等原材料烹制而成。苗族长桌宴的习俗是主人坐在长桌左边,客人坐在长桌右边,宾主相对,对酒当歌,开怀畅饮。这时候,寨子里的村民家家户户都要拿出看家本事,做一道拿手菜,用来招待客人。我和先生在长桌宴上品尝到了地道的酸菜鱼、鼓藏肉,其味道鲜美一点儿都不次于酒楼食肆的菜品。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朗德上寨是苗族聚居的传统村寨,这里没有浓厚的商业气息,没有经过千篇一律的商业开发,有的是苗家人的安居乐业和知足常乐,有的是原生态的山水和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