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忆党史专家费侃如先生
□辛 华
故人逝去,思念还在。
日前,我刚刚再次拜读完27年前,费侃如先生签名赠我的《张闻天与遵义会议》,偶尔翻看朋友圈,突然跳出一幅“会址留踪来者仰,先生驾鹤古槐悲”的对联,我心中一惊,悲情怆然而生。原来,2022年11月19日早晨6时许,86岁的费老,那一颗炽热的不倦地探索红军长征历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位一生都在忙碌奉献的长征与遵义会议研究专家,停止了他勤笔勉思的脚步。
费老是人们对费侃如先生的尊称,他于1984年到1998年期间,任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并主持纪念馆工作。因此,习惯叫他费馆长的人也不少。我与费老相识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每次见了我,都亲切地叫我“小郑”。读费老的书,让我深深地敬佩他在红军长征历史和遵义会议研究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的勇气和务实求真的精神。
费老1937年10月生于江苏海门,1958年参加工作,196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研究馆员,主持遵义会议纪念馆工作14年。他还先后担任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贵州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遵义市政协第六至十届委员。
费老一生孜孜不倦、勤于研究,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他在全国党史界享有盛誉,其多篇论文被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编的《中共党史文摘年刊》、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主编的《长征大事典》和《中国历史学年鉴》《新华文摘》摘登或转载。费老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国内党史界率先论证了长期以来对遵义会议有争议的若干问题,他在挖掘遵义会议史实、研究红军长征历史方面,先后厘清了诸多争议,他的绝大部分观点得到党史界的认可和采纳,成为党史研究的权威性结论。全国知名党史学家、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评价费老说:“遵义会议纪念馆的老馆长费侃如是研究遵义会议的专家,他的一些考证分析对推动(遵义会议)专题的研究起了一定作用。”
平常,在与费老的接触中,我看见他常常用右手推一推眼镜,笑眯眯地与人交谈,没有一点领导和专家的架子。费老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著作颇丰,他编著了《遵义会议研究论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史事日志》等10余部学术专著,先后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的近百篇论文,在长征文化研究领域人们早就耳熟能详,世人公认。他撰写的论文《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探源》获贵州省“优秀成果奖”,专著《张闻天与遵义会议》获“贵州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学成果三等奖”,《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史事日志》获“贵州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退休后的10多年时间,费老又先后撰写了《遵义会议陈列馆陈列大纲》《四渡赤水陈列馆陈列大纲》《苟坝会议陈列馆陈列大纲》等,这让人觉得费老就像一支燃烧的红烛,生命不息,奉献不止;也让人觉得费老的身体如是棒,他的精力是那样的好。就在他去世的前不久,遵义市长征学会开展实地踏步红花岗、老鸦山红军战斗遗址的休息间隙,我还听市长征学会两位领导谈起费老的身体状况,谁也没想到他走得如此突然……
有幸与费老相识,缘于我在原遵义市(今红花岗区)武装部工作时,部领导安排我协助原《遵义市志》副总编唐文略老师编写《遵义市志·军事》篇。接手军事志的编撰任务后,面对以前的战友用了多年心血收集来的厚实而零散的撰写志书移交资料,面对唐文略老师对我面授的“详近略远、横排纵写、章下有节、节下有目……”的写志要诀,我仍然有“猫吃团鱼——抓不到头”的感觉。在茫然中,是费老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当年,我在跑遵义军分区等地收集写志资料的同时,还常到遵义会议纪念馆收集资料,因此有幸结识了费老。在与费老的接触中,我发现他平易近人,学识渊博。于是,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他。费老鼓励我说:“小郑,年轻人被压担子是好事,这是领导对你的信任。”他还给我支招,要我依据遵义市区历史上行政区划的范围,先从编写“大事记”入手。并提醒我,如果需要红军长征和有关遵义会议方面资料,只管到纪念馆来找他。费老还鼓励我说,他自己是学道路和桥梁专业的,都转行搞党史研究,而我是文科生,只要用心,入门会很快。并告诫我,“写志书要静得下心来坐冷板凳”。
得到了费老的鼓励,在方志办唐文略老师的统筹下,我顺利地协助唐老师完成了《遵义市志·军事》篇的编撰工作。其后,费老在祝贺的同时提醒我说:“何不进一步收集资料,争取编写一本专志呢?”他又鼓励我说,目前,省内还未见有公开出版的军事专志,遵义如果有,就是填补的空白。他又告诫我说:“小郑,要趁年轻,抓机遇出成果……”
后来,我调原遵义市委(今红花岗区委)宣传部工作,部领导安排撰写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文章,我领受任务后,马上跑到纪念馆找费老求助,在费老的帮助下,我以遵义市委(今红花岗区委)宣传部和遵义会议纪念馆的名义,执笔写了《充分发挥教育基地优势认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贵州宣传》等处发表,费老见了我执笔写的文章后,又鼓励我要“继续努力”。
而今,费老虽然离去了,但他那种孜孜不倦地求索精神,甘为人梯的黄牛精神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我……
有诗人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仿佛看见雄关漫道上,费老在追随着一支长长的远征队伍,伴随着马蹄声碎,伴随着喇叭声咽,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