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242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12-21

文旅融合的“西江模式”


□韦向东


  一场阵雨过后,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一千多栋依山而建的吊脚木楼,在守寨树的掩映下,显得更加洁净清爽。下雨并未能阻挡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的热情,他们依旧流连在景区内,给因受国际国内疫情的影响而刚恢复的旅游市场增添了几分活力和希望。

  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雷山县的两个宝贝,境内的300多个苗寨,其中带有国字号的传统村落68个、民族特色村寨59个;非遗近千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有15项;有国家级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56%;有216条大小河流,生态环境良好,负氧离子最高的可达每立方厘米5.26万个。

  虽然坐拥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可是,用“富饶的贫困”来形容以前的雷山县,却再恰当不过。

  二十一世纪初,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雷山县委、县政府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县资源优势,一届接着一届持续实施“一主导四围绕”发展战略,即: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围绕文化旅游产业抓特色生态工业、特色城镇化、特色农业和特色服务业。先后建成了西江千户苗寨、雷公山、郎德、大塘等景区和格头、毛坪、南猛、麻料等一批村寨景点以及三角田、九十九等一批农业观光园区,带动一批农产品、民族工艺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去年文化旅游产业产值在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达到了41%,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雷山县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有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势带动,雷山县于2019年4月高质量地通过了贵州省人民政府脱贫出列验收,于当年6月顺利通过了国务院扶贫办的抽查。

  余秋雨笔下“用美丽回答一切”的西江千户苗寨,曾是一个“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过去全村青壮年人几乎都靠外出务工谋生。2008年,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此召开,开启了西江千户苗寨全新的乡村发展道路。历经十数年的发展,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旅游接待人数和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78万人次和1700元,猛增到2019年的600多万人次和22300元,分别增长了近8倍和13倍;仅2011年至2019年,累计发放给村民的民族文化保护奖励经费就达2.1亿元,惠及1400多户6000多人,户均获益15.13万元,有10户成为千万富翁,48户成为百万富翁,1132户买了私家车。西江千户苗寨通过合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一跃成为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动力强劲的美丽村寨。这是一个奇迹,是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成功典范,其蕴含的思想智慧、知识经验、方式方法、策略措施等,已然熔铸成广为人知的“西江模式”。

  今年1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明确支持贵州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繁荣发展。今年4月2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支持黔东南州规划建设康养型、休闲型、商务型中高端民宿产业带;支持围绕发展康养旅游、健康医疗、医药制造、户外运动、文化演艺等产业,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支持举办环雷公山马拉松等精品赛事和月亮山山地户外大会;支持培育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创建省级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打造一批中医药、苗侗医药康养旅游基地,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支持黔东南州联合省内、湘西、桂北以及贵广高铁沿线主要旅游景区,打造跨市州跨省区无障碍旅游线路,加强与大湾区合作,打造高铁高速“一程多站”旅游和跨区域自驾游线路;支持黔东南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景区数字化场景建设等,建设面向大湾区的山地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康养目的地。这对地处黔东南州重要旅游目的地的雷山县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当下文旅产业发展做出了方向性的指引,也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重要契机。不管是对于文化事业还是旅游发展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雷山县委、县政府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抓住机遇,闻讯而谋,迅速出击,按照省委省政府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以及旅游产业化“四大工程”的要求,以巩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做好西江景区提质增效,突出宜业宜居宜游规划建设县城,适度开发雷公山景区,大力发展星级酒店和民宿产业,适时推出康养基地和体验项目,搞好智慧旅游服务,抓好旅游商品的生产发展,盘活低效闲置旅游资产,抓好宣传推介等,不断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信我的家乡雷山,将会在这条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