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236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12-09

守好“饭碗田”,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丁恒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目前,全国秋粮收获进入扫尾阶段,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丰收背后,各地在种业创新、耕地支撑、结构调整等方面有哪些生动的实践?下一步,如何全方位稳固大国粮仓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坚持藏粮于地,让更多农田变良田,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实现了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丝毫闪失。面向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仍有待进一步巩固增强,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坚持藏粮于地,织牢耕地保护网,全力守好“饭碗田”,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就能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确保中国饭碗端得稳、端得牢、端得好。

  人不负耕地,耕地定不负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一头牵动着14亿人的吃饭大事,另一头牵动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从严格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到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再到保护好耕地生态,让疲惫的土地“喘口气”,扎实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动“藏粮于地”落到田间地头,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必须全面提升耕地质量。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耕地高产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中低等级占2/3以上,障碍退化耕地面积占比高达40%,盐碱耕地已达1.14亿亩,超过14%的耕地严重酸化。对此,“十四五”规划明确,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深入落实藏粮于地,不断提升耕地质量,让更多“望天田”变成“吨粮田”,才能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今天,从东北平原到中原大地,从西南山区到鱼米之乡,各地深挖耕地产能,更好实现“藏粮于地”,田间地头高质量发展成色越来越足。实践反复证明,护住了耕地、提升了耕地质量,我们的饭碗就端得稳、端得牢、端得好。面向未来,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牢牢抓在手里,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筑牢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