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着马走完长征的桐梓人——廖和清
□廖建国口述 张宗荣整理
在葱绿苍翠的河北省双凤山英烈园红军二区,一块墓碑上红底黄字刻着“廖和清之墓”。廖和清,就是牵着马走完长征的桐梓人。
1904年,廖和清出生于贵州省桐梓县黄莲坝的一户贫困农民家庭,全家仅靠租种几亩薄土为生,由于地处高寒边远地区,广种薄收,全家人仍难以维持生计。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廖和清从小就外出帮工,当过放牛娃,后又学做石匠。在外做石工时,边走边做,一路辗转来到江西瑞金。
在瑞金,廖和清亲眼看到革命根据地红军官兵平等、纪律严明、买卖公平、当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小时候生活的艰难痛苦,沿途的所见所闻,怀着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旧社会的痛恨,抱着革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1934年1月,廖和清在瑞金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被分配到卫生队,给卫生队队长张杰(曾任少共国际师45团卫生队队长、松坎整编后红一师三团卫生部部长)当马夫,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4年10月,廖和清在长征出发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廖和清亲身经历了突破封锁线、突围湘江、突破乌江、攻克娄山关、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战役。
1935年初,中央红军转战遵义期间。廖和清随卫生队行军,严格遵守纪律,却没有能够回家看望父母。原红十五师彭绍辉的警卫员沈仲文,在松坎整编时,编入卫生队,和廖和清成为亲密无间和生死与共的战友。
红一军团在长征中一直是先头部队,而廖和清所在的卫生队又是先头部队的后勤部门,担负着收容伤员、救治伤员等任务。上有飞机轰炸,下有敌人追击,廖和清把干粮全拿给伤病员吃,自己没有吃的就吃草根树皮,甚至连草鞋都没有了,只能赤脚行军。
在过雪山草地时,廖和清救了沈仲文一命。在过沼泽地时,沈仲文不幸掉入烂泥潭中,每动一下,整个身体就会越陷越深。廖和清见状,叫沈仲文不要动,并很快找来绳索,甩给沈仲文,将沈仲文从沼泽地中拉了出来。
在一次行军途中,廖和清所在部队遭到敌机轰炸。为保护卫生部部长张杰,廖和清立即猛扑过去,将张杰按倒在地,廖和清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战友,自己却被炸弹炸伤头部,在脑门上留下一个伤疤。
1935年7月至12月,廖和清受组织委派到甘肃省郑义县任县长。1936年1月,又奉命调到红一军团二师卫生部卫生队工作。
在东渡西征途中,廖和清和沈仲文一起敲锣打鼓进行宣传,号召广大青年参加红军,曾一天扩红100多人,为部队补充了兵源,被誉为“扩红模范”。
随后,廖和清又带伤病之躯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先后荣获三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
1952年至1954年,廖和清因病在张家口长征干部休养团休养,1955年廖和清因病离休,享受师级干部待遇。
廖和清离休后,经常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讲述红色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廖和清还经常到医院帮助维持秩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得到医院和患者的好评。同时,廖和清还亲自将五个子女送到部队参军。
1978年2月9日,廖和清因病治疗无效去世。廖和清去世后,骨灰安放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2017年,老红军的骨灰又重新安葬到河北省双凤山英烈园红军二区。
(注:廖建国为廖和清之子)
廖和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