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 油 灯 下
□董行
偶然看到一幅油画《煤油灯下》,一下子勾起了心底的回忆。画面上的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但矮桌上的一盏煤油灯划开了黑暗。煤油灯边的人,在灯光的映照下,有了层次感,看起来如同雕塑。织毛线的女人,低着头,面色平静,似乎在想着心事。灯光在她脸上只有一块斑影,却使她显得俏皮起来,仿佛鼓着腮假装生气。她右侧还有一个人,抱着一个孩子,在看她做活……煤油灯在这里的唯一效果就是静。这种朦胧的光影,如抒情曲伴着孤独和忧伤,是夜的最妙背景。但煤油灯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那么诗意。
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那里经常停电,因此,每个家庭都备有煤油灯。我们家的煤油灯就放在窗台上,以备随时取用。它有着玻璃做的座和罩,铁皮马口,纱条灯芯。点火时,拿下灯罩,刚开始火苗蹿老高,冒着黑烟;加上罩子,火苗就收小了,变成一粒,光也亮多了。
停电时,我就点上煤油灯复习功课,母亲坐在一旁洗衣。母亲“嚓嚓”地在搓板上搓衣服;她的身影在身后的墙上被拖成长长的黯淡的影子,来回晃动。繁重的学习,加上营养的缺乏,常使我睡意绵绵。那时的我对煤油灯的亮光只觉着讨厌。
父亲坐在我旁边备课时,我就强打起精神来。有时突然一阵子,油灯的火苗会忽闪忽闪的,眼前的景物也变得一明一暗,似乎在抖动。这时,气氛似乎活跃了些。父亲着手调整灯芯子,轻轻地拧着。调好了,一切又恢复平静,灯光又稳稳地罩住了这个小小的世界。
从窗子里望出去,邻家的窗口也亮着煤油灯,我知道,那家的孩子也在学习,那里也有个小小的世界。这时候,煤油灯光又似乎特别柔和了,如同自己湿润轻盈的心境。
党的十八大之后,广大的农村地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新居拔地而起,一幢幢、一排排,造型新颖,像镶嵌在绿水青山的瑰宝,格外的夺目;农村公路似白色的银带纵横交错,从村村通公路到村组通公路,为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不仅如此,为了解决电供应不足的问题,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在加快火力和水力发电的同时,推进新能源发电:高大的风力发电机耸立在大山深处和海边、江边,屋顶上、浅水中、荒山荒坡下架起了闪闪发亮的光伏板。光伏发电既缓解了农村用电的需求,同时也是农民致富的一条新路径。
现今的城市到了夜晚,五光十色的霓虹灯、闪亮的路灯、一排一排的彩灯,把道路照得如同白昼。在村庄,太阳能路灯不用架线,不用外力发电,自供自用,得以快速普及。值得一提的是,照明灯也不断改进,原来的白炽灯早已不见踪影,节能灯已不时髦,取而代之的是LED照明灯,既节能又亮堂。
如今,再回忆当年的煤油灯,感觉它是如此遥远。它躲藏在记忆的某个角落里,无声无息,不经意间,还会发现它,闪现黯淡的光。如果你用心地擦拭一下那被岁月之尘蔽染的灯罩,它会渐渐地明亮。
虽然仅是一团光,却开辟出一个小小的世界;小小煤油灯的前世今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它更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