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近 黔 灵 山
□李文山
黔灵山在朋友窗前出现在我专注的目光之中,于渐渐明亮的天色中一分一分地展现自己的身姿,如同电影变焦镜头通过推拉摇移,从模糊到分明,从朦胧到清晰,从大特写到大全景,从大致轮廓到纤毫毕现。待我来看时,“黔南第一山”却偏似小家碧玉般害羞,扯来朵朵烟云裹在身上,欲遮还露,俨然一幅水墨淡彩的国画。
除开外来的闯入者,最先醒来的是飘散的炊烟和轻盈的薄雾。山峦因了它们的移动逐渐有了生气。进公园大门往左,乘索道直达海拔1396米的大罗岭踏浪,白象岭、八角岩、象王山、七冲岭、檀山、杖钵山的一川绿海便抚平了心性,浩瀚28公顷的黔灵湖遂成秀水,衬以灵山静了水波倦了喧闹。
这座1954年拦大罗溪水筑坝而成的人工湖,黛琐翠围,波光粼粼。湖中游船点点,游弋自得。湖光山色,静雅宜人。廊桥水榭,绿杨碧柳。偏因它澄碧、幽雅、静谧的流淌和细微的涟漪,让人有了吟诵董必武先生诗句的欲望:“竞上黔南第一山,老夫腰脚尚称顽。泉清树古叶微脱,寺外双峰峙若关。”
朋友告诉我说,黔灵山公园位于贵阳市中心区西北,距市中心不足3里路,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型综合性城市公园之一。公园南接枣山路,东近八鸽岩路,东北有市北路,北至关刀岩、小关水库,西连长坡岭林场、七冲岭、三桥村及圣泉。园内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林木葱茏,古洞清涧,深谷幽潭,景致清远,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圣泉、灵猴而闻名遐迩,自古就是贵州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享有“贵在城中,美在自然”的美誉。
天光渐开的湖面有了游客,烟波浩渺的黔灵山因此生动。据说它属黔中山原中部的一部分,园区山岭连绵、谷地相间,富于变化,地形各有起伏,相对高差不大,但地质构造复杂,在不大的范围内出露较多的地层,包括二叠系下统茅口组;上统吴家坪组、长兴组,三叠系下统大冶组、安顺组,中统贵阳组及上统三桥组、二桥组和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群。顺山依势的湖泊忽而宽敞,忽而逼仄,曲曲折折延伸了去,串联起无边无际的故事。
沿“九曲径”蜿蜒盘旋,花1元钱买包猴食喂饱贪吃的猕猴,经24拐抵达清康熙十一年(1672)由赤松和尚创建的弘福寺。映入眼帘的寺庙殿宇雄伟,佛像庄严,石塔林立,古木参天。径旁摩崖石刻不绝,其中“虎”字高6米有余,落款题名为岱山赵德昌书,导游说实则是由清著名书画家孙竹雅代笔。在寺后象王岭海拔1270米高的望城台上,筑有一亭,“瞰筑亭”三字乃刘海粟大师亲书。多位老一代国家领导人曾登峰作诗,让一方千古福地的历史愈发充实饱满,有筋有骨,有血有肉。
黔灵山人的聪慧令人叫绝,在我步履匆匆浮光掠影的旅行中,将山中的一切都变成了丰富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一个以这座全国重点开放寺庙为龙头的生态旅游度假区,就被他们如数家珍地描绘成了精美绝伦的历史画卷。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察后断言,弘福寺寺址属于第四纪冰川遗迹“冰窑”。大师一语点石成金,让人觉得美不胜收。
“黔灵山上望贵阳,十年建设换新装。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干劲建家乡。”伫立贵阳中心区西北第一高峰,以中心区、小河、龙洞堡、二戈寨、三桥马王庙、新添、白云、花溪8个组团组成的老城区及观山湖区,以清镇市区、开阳县城和扎佐镇组成的3个卫星城尽收眼底,“两城三星”拱卫的“大贵阳”高楼林立,“多彩贵州”烘托的“避暑之都”车水马龙。
仔细品味开国元勋朱德的绝句,步入黔灵湖畔气势恢宏的万人广场,仰望58级台阶上那高耸入云的一尊石碑令人震撼,“解放贵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12个镏金隶书熠熠生辉。塔型石碑上雕刻的半圆形石花和一枚鲜红的五星,正方形碑座花环两旁系着的红绸,红绸两段垂挂着齿轮、稻谷、麦穗组成的图案,三重石阶四面飘浮的白云托着和平鸽,陪伴无数的烈士在苍松翠柏中永生,似在祝福这千古福地洋溢出更美丽的灿烂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