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之父张瑛“清平兴学”记
□文/姜秀波 图/孙仕堂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张之洞出生于贵阳,学成于兴义,前后随父母在贵州生活近十五年,又在贵州娶妻,一生有着深深的“贵州情”。
其父亲张瑛宦黔三十年,入黔之初曾任清平(原炉山县,今凯里市炉山镇)知县。任上,张瑛扩建书院,倡置公田,奖掖后学,开一方风气之先。
这也是张瑛在贵州施展“兴学”抱负的首站。
张瑛(1791-1856),字右甫,一字春潭,直隶南皮人(今属河北)。举人出身,历任贵州安化、清平、贵筑、威宁、古州诸厅州县。寻擢知兴义府,尝署黎平府、遵义府及贵西道,加升衔留任,戴花翎。最后擢贵东道,寻卒于官。
1813年中举后,张瑛曾六次参加会试(含1822年恩科),均不中。1826年,以“大挑”入仕,录派宦黔,初补安化知县,后出任清平县知县。张之洞幕僚许同莘在其逝后曾所作《张文襄公年谱》一书,载“(张瑛)举嘉庆十八年乡试。以‘大挑’试令黔中,补安化知县,署清平、镇远、威宁等州县事。治行称最。”清道光《清平县志·职官·知县》亦载词条:“张锳,南皮人,举人。”
张瑛在贵州,所至“以治行称”,得“治行称最”之官声。
民国时期,黄濬所著《花随人圣庵摭忆》,书中录有《张之洞之尊人善治州县》一文。据文中载,张瑛“以治行称”,所称者有五:一、廉;二、善听讼;三、治盗;四、义仓;五、兴书院。掌故人黄濬籍此认为,因为这五个方面做得出色,张瑛所至,均以“善治州县”而名。
题款“光绪三十年(1904)”的《张瑛遗爱祠碑记》(简称)亦载:历任清平、安(化)、贵筑、威宁、古州诸厅州县,皆“以治行称”。所称者:一廉,二善听讼,三治盗,四义仓,五兴书院。
二者所记完全雷同。显然,黄濬当时作《张之洞之尊人善治州县》,是参考了《张瑛遗爱祠碑记》。
黄濬据信关于张瑛所至“倡义仓”“兴书院”的说法,还有地方史志作支撑。
道光年间《清平县志》载:“邑向无书院。乾隆中,张令衡于文昌阁内义塾额题‘炉峰’。道光戊子(1826),张令锳倡置公田,增建堂室,更名‘文昌’。”
所载“张令锳”,即指县令张瑛。从这段记述可看出,张瑛在1826年将清平县炉峰书院更名为“文昌阁”,随后对之进行扩建,且“倡置公田”。
张瑛“倡置公田”,是古代“义仓”的一种延续形式。北齐时,征义租,在州、县设仓存储,开“义仓”之先河。到隋朝,“义仓”趋于成熟。唐初,置“义仓”“常平仓”。元时,改称“常平义仓”。
长期以来,不断演化、形式多样的“义仓”“社仓”等,多以州、县等建制为单位,基本上是面向读书人阶层,其受益者多为平民和“市井游惰之辈”。
古代读书人,并非个个都出自殷实之家。对贫寒家庭的子弟而言,平日吃饭、晚上熬油点灯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张瑛在清平县“倡置公田”,每年收成按一定比例提成作书院“膏火”,使清平学子在书院的读书用度自此有了持续保障。
道光《清平县志》又载:“书院,旧系义学,明洪武间设。国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张令衡改为书院。院上,文昌阁;左,正心斋;右,诚意斋;中,崇雅讲堂。嘉庆十七年(1812),邑人张鼎鉴重修文昌阁。道光九年(1829),张令锳重修讲堂,新建春风楼。左左上‘三乐斋’,左左中‘禄在斋’,左左下‘逢源斋’,前‘席珍门’”。
从这段记述可看出,1826年至1829年间,张瑛扩建文昌阁,不仅在阁内重修了讲堂,还在阁旁新建了春风楼。而所记“三乐斋”“禄在斋”“逢源斋”“席珍门”等,则未详,或为文昌阁内,又或春风楼内。
1829年,张瑛清平知县三年任满,旋即调任贵州他地。后因“以治行称”,得当朝天子道光皇帝“伟公局度,嘉公治状”,并“特赐独对”。张瑛入黔后出补安化县的时间极短,这一荣光的获得,应自清平县而始。
1854年前后,张瑛擢贵东道,在贵东督军。一年后,因“驻军必在山野,雨湿风厉,加忧愤,遂不起”,时年“春秋六十又四”。
张瑛逝后,获赠太仆寺卿。《张瑛遗爱祠碑记》载,张瑛“殁后八年”,诏赐恤赠太仆寺卿,荫一子。《张之洞墓志铭》(简称)亦载:考讳瑛,署贵州贵东道,赠太仆寺卿。
其儿子张之洞显贵后,张瑛又获追赠光禄寺大夫,体仁阁大学士等。《张之洞墓志铭》载,其曾祖、祖、父,“皆追赠如公官”。就是说,清廷追赠张瑛以上三代如张之洞官,即“光禄寺大夫,体仁阁大学士”等。
张之洞母亲朱氏,为邛州(今四川邛崃)知县朱绍恩之女,1840年去世。早在1837年,张瑛任贵筑县(今贵阳)知县时,张之洞即生于“六洞桥”附近的住所。其父因而给其取名“之洞”,后人亦有“托生张之洞的老猿隐形于六洞桥”之说。
张之洞乳名“官保”,人称“张香帅”,也称“张南皮”,发蒙于兴义府学宫塾师何养源。后来张锳又延请府治所在地安龙城内的名儒张国华、曾晋之、贵西垣三位先生为业师,教导张之洞兄弟。
张之洞少年聪颖,在诸兄弟中迅速脱颖而出。小小年纪就“非获解不辍,篝灯思索,每至夜分,倦则伏案而睡,既醒复思,必得解乃已”。十一岁即在兴义作《半山亭记》,名噪一时。十二岁时,第一本诗文集《天香阁十二龄草》已在贵阳刊行。
后来张之洞走出贵州,先中解元,继而中探花,入翰林,历内阁学士、巡抚、总督、军机大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成为国之重器,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这得益于其早年在贵州所受的良好教育,特别是父亲张瑛的言传身教。
贵州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一代名臣张之洞。其一生所作“四件大事”,首当其冲就是办新式教育,又“所至创立书院,以通经学古,提倡士风,谓求才必由学……”这亦得益于其早年在父亲张瑛身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后方才创造性地光大父亲一生锲而不舍的教育情怀。
父子俩“所至兴学”,如出一炉……
被后世学者称为“贵州近代史上名宦”的张瑛,宦黔前后三十余年,为官清明廉洁、勤于政事,所至兴学育人,著有政绩。黔人咸念之,在兴义为其建“南皮张公遗爱祠”。
而今,张瑛当年在清平扩建的文昌阁、新建的春风楼均已不存,但道光《清平县志》(手抄本)却以手绘的形式,保留下了这一古建筑传承文脉的历史轮廓。
张瑛在黔为官,造福一方,最终劳卒于黔。其早年风华正茂、踌躇满志入黔,在清平县等地改善教学环境,开兴学育人之风气,今天依然传为佳话。
真无愧后人评述“岳岳张公,儒家之豪,鸣琴慕偃,读律嵇皋。教我严师,抚我慈父,跻我山国,班于邹鲁!”
古清平文昌阁(清代手绘图,见清道光《清平县志》)。
原文昌阁前的三洞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