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政协探索开展“小切口、大民生”专项协商工作——
协力为民,积小胜成大胜
□本报记者 杨华 田锦凡
“铜仁市政协以‘小切口、大民生’为切入点,推进专题协商工作,有专班、有方案,实行全过程协商推动,颇有特色。肖洪主席牵头的‘托育服务发展’专题,选题好、意义大,工作实、成效显,值得肯定。”
今年5月中下旬,省政协有关领导率省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深入贵阳市、黔南州、遵义市、铜仁市,围绕托育服务行业发展情况开展调研。结束活动后,他对铜仁市政协探索开展“小切口、大民生”专项协商工作作出上述批示。
何为“小切口、大民生”?
“就是坚持以小见大、积少成多。”铜仁市政协机关党组成员、研究室主任杨云超介绍说,专项协商聚焦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热点、难点问题,确定切口较小、关注度高、有一定基础的选题,努力做到“积小胜为大胜”,切实推动解决一些具体民生问题。
这是一项坚持“党委领导、政协搭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创新工作。为充分体现“全过程协商、全流程参与”,铜仁市政协加强与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商,把政协协商贯穿于提出选题、确定试点、工作推进、督查反馈等全过程及各环节,以专项协商推动党委决策落地见效。
瞄准促进民生福祉改善、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三大协商重点,市政协成立以主席为组长的“小切口、大民生”专项协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协商专班、制定协商方案,明确由主席、副主席分别牵头开展24个重点课题专项协商,邀请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群众代表及与协商议题有关的其他人员参加,并每月开展1次调研协商、每季度开展1次专项督办、每半年组织1次工作视察,最终形成协商报告报送市委、市政府。
科学确定协商选题,既是基础、亦为关键。市政协采取党政点题、委员荐题、群众出题等方式,通过媒体发布、书面发函、运用提案线索、召开专委会会议等渠道,广泛征求部门、委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肖洪领衔的“推动公办托育服务发展”重点课题,正是基于前期认真摸底调研、问卷调查、统计评估而来。
人口问题乃“国之大者”。而托育服务作为三孩政策配套措施的重要内容,关乎国家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及年轻人干事创业,促其健康有序发展刻不容缓。
“作为女同志,我对此深有感触!”市政协推动公办托育服务工作专班办公室副主任徐欣说,身边很多朋友都对三孩政策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主因即小孩没人照顾。她以铜仁为例,全市0-3岁婴幼儿约有16万名,却仅有市妇幼保健院婴幼儿照护中心1家公办托育服务机构,入托率不足2%。
结合“家庭入托难”与“机构受托少”现象并存、家长对嵌入社区及工作单位的托育服务需求增多、入托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现状,市政协研判认为,依托国家公共资源大力发展公办托育服务,可从根本上激发“生”的意愿、解决“育”的难题、减轻“养”的负担。
按有需求、有基础、有代表性原则,市政协与有关方面充分协商,确定重点推进建设市、区两级5个公办托育服务机构,以点带面逐步推动全市公办托育服务发展。其间,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智慧力量、独特优势得以彰显——试点突出安全第一、降低收费、照护为主、规范服务,既不拔高标准、也不降低质量;建设主体坚持政府主导、部门主管、行业指导,鼓励单位自办或联合托育服务机构,突出公益性、普惠性;经费以“项目补一点、单位贴一点、家长出一点”为主,辅以部门整合、企业赞助等;运营则鼓励各实施单位因地制宜,采取幼儿园管理资源延伸、购买服务、自行调剂等多种方式。
经各方协同联动,该专项重点协商成效初显,3个公办托育机构可望今年9月投入使用。目前,铜仁幼专附属幼儿园托育服务中心已基本完工,9月将建成投用;碧江区在区政府为民服务中心打造托幼托育中心, 9月即可投运;万山区拟依托第五幼儿园举办托育中心,力争9月开园投用。
推动协商成果转化,既盯紧当前、亦着眼长远。针对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登记备案及证照办理难等问题,市政协进一步建议加大国家资金对婴幼儿托育服务的专项支持,完善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法规和监管体系;突出托育公共服务属性,推动建设一批类似“机关托儿所”的公办托育服务机构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铜仁市政协一级巡视员王能军曾提交《关于支持贵州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的提案》,建议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力度,将现行每个托位补贴建设成本1万元增至2万元;参照普惠幼儿园国家补贴政策,改一次性建设补助为常态化托位补贴。
发力小切口,给力大民生。肖洪表示,市政协将发挥好政协领导牵头协调作用、政协常委示范引领作用、委员主体作用及专委会基础性作用,营造好各方参与、同向发力、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协商氛围,切实把“小切口、大民生”专项协商打造成政协特色工作品牌,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及制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