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15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6-22

贵州天柱:乡村侗戏出少年


□文/陈光昌 图/金可文


  念白抑扬顿挫,唱腔委婉激昂。在天柱县渡马镇,田野上,草坪头,一群正在排练侗戏曲目的少年,举步如和风拂柳,启齿似燕语呢喃, 濒临失传的侗家戏韵在少年们口中再次芳华盛绽。


侗戏传承 从娃娃抓起

  “唱得好,演得像,有范儿”。在渡马镇岩门村,少年们正在草坪上排演侗戏《穆柯寨招亲》,得到围观的村民一致好评。

  侗戏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叶的嘉庆至道光年间,是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文人吴文彩创始的,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而排演《穆柯寨招亲》的这群孩子,平均年龄才十一岁。在近2个小时的排演中,小演员们眼神专注,唱腔清亮,动作干脆利落,把围观的群众带入了精彩的剧情当中。排演结束,大伙不由得纷纷叫好。

  天柱侗戏始于明末清初,是当地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渐发展形成的艺术形式,从京剧演化而来,以地方侗话唱念历史故事,经过几百年沉淀,汉戏演变成了现在富有侗族生活气息的“侗戏”,剧本有《大破天门阵》《穆柯寨招亲》等百余个。二十世纪90年代,在渡马一带甚为流行。300多年前,岩门村的祖辈从湖南黔阳将汉戏带回,每逢节庆,村民都要请戏班子在家祠或坝子演出。但侗戏是一种依靠戏师师徒相袭、口传心授的民间艺术,自我保护十分脆弱。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侗戏生存环境不断改变,侗戏面临戏师老化、后继无人、受众群体日益减少等濒危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们能完整地排演,得益于一支义务教戏的民间队伍。


义务教戏 传承民族文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侗戏非遗传承人杨秀举怎么也想不到,流传了300年的侗戏怎么就失宠了。“太可惜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这戏断也不能断在我手上啊!”

  2011年,杨秀举从岩门小学开头,把地方课安排成侗戏课。从此,岩门寨子里咿咿呀呀的唱戏声从山间田里转到了岩门小学的操场上。

  2012年,渡马镇中学的校长听说杨秀举的侗戏班进县城参加春节联欢演出大获成功,到杨秀举家“三顾茅庐”,杨秀举思忖再三,不顾自己身体有恙,每天骑单车四十分钟,到中学开了一个侗戏中学班。

  后来,中学布局调整并进了县城,岩门村小合并到了镇中心小学,他又到镇中心小学开了个侗戏班。

  “现在热闹啊。”他说,“现在我在小学班有80多人,再加上寨上的老年班和妇女班差不多百把号人了!”

  开班的日子里,杨秀举利用节假日,指导孩子练功、排戏。在戏曲表演、唱腔、动作等各方面对孩子进行提升训练。孩子们在杨秀举的指导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同一个动作,反反复复对着镜子练习眼神,力求到位、神似。

  无独有偶,龙盘村老戏师陈光瞭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义务教学孩子们侗戏表演的行动中,助力延续侗戏300多年来的传承之火。

  “我义务教戏已经20年了。”今年已70多岁的陈光瞭说:“农闲时候,每逢周末,我都要召集寨上的十来个小孩学戏。”在家祠里,他先教孩子们吊嗓子、画脸谱、敲锣鼓、拉二胡,再和他们一起演练戏文。

  像这样,陈光瞭一教就是一整天,有时甚至在晚上“加课”。在他的付出下,孩子们勤学苦练,打下了扎实的侗戏基本功。谈起孩子们的进步,陈光瞭欣慰地说:“为了侗戏的传承,我吃点苦、吃点亏也愿意。‘唱念做打入情入境,进场出场井然有序’,娃儿们已经有了架势,有了样子。”


名扬四方 助力乡村振兴

  孩子们虽然排戏很累很苦,但对侗戏充满热爱。在练习侗戏过程中,侗戏零基础的孩子们一个个开始变得有板有眼起来,那唱腔,那动作,都有了神韵,给老师们带来了许多感动与惊喜。

  侗戏的种子播撒到了孩子们的心里,最终结出硕果。

  渡马镇少年侗戏班,以老带少,名气越来越大,走出了侗寨,越来越被外人认知和喜爱,县里开展的各种大型活动都邀请少年侗戏班参加活动展现“侗戏”的魅力。

  2011年春节,杨秀举应邀带队参加天柱县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少年侗戏班春晚演出《杨家将》,令市民群众在大饱眼福中,深切感受到戏曲文化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一炮打响;2012年至2019年,少年侗戏班应邀带队参加渡马乡“七月二十坪”民族节,连续八年演出,擂鼓敲锣钹响,提枪呐喊出将,武生花脸登场,旦角跃马铿锵,每年让三万多游客流连忘返;2021年6月,少年侗戏班参加黔东南州第十二届旅游发展大会,表演《梁红玉》《大破天门阵》,精彩的演技,雄浑的唱腔,把忠厚传家、精忠报国的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成千上万的观众看得入迷。

  天柱侗戏2019年6月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每年6月10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天柱县都会举办盛大活动,来自天柱县、锦屏县、湖南省靖州县等侗、苗四十八寨几十支非遗队伍齐聚演出。少年侗戏班用汉语夹杂侗话的唱腔对白,将侗戏《穆桂英挂帅》表演得惟妙惟肖,把“侗戏”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全方位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享受到一出“唱、念、做、打”浑然一体的视觉盛宴。现场的观众、专家、戏师一致评价:“侗戏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是一场视觉、听觉的享受。”

  十多年来,天柱少年侗戏学员们屡屡参加县里的各种大型活动演出,活跃在苗乡侗寨的乡村振兴大舞台,同时还通过网络进行线上展示,让群众现场享受文艺盛宴的同时,还让侗戏声名远播,吸引了不少戏曲爱好者从外地前往天柱学戏、看戏,成为了天柱县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


4543-4-1.gif

2015年9月,戏师杨秀举在传授侗戏化妆技法。


4543-4-2.gif

2020年6月,岩门少年侗戏学员剧照。


4543-4-3.gif

2022年4月,岩门村少年侗戏学员在家祠表演。


4543-4-4.gif

2022年4月,岩门村少年侗戏学员在村图书室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