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099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3-04

养老全国统筹 大锅做饭保共享

  

□张铎木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1月已启动实施,从制度上解决了基金的结构性矛盾,困难地区的养老金发放将更有保障。(2月23日《人民日报》)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从县级统筹起步,逐步提高统筹层次。由于我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等差异较大,养老保险基金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些省份基金结余比较多,但是一些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省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比较大。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可以解决因统筹层次低带来的不够规范、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基金规模效应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不顺畅等诸多突出问题。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服务均等化的先决条件。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以后,将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分担机制,中央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助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力度不减,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也更加明确。同时,通过增强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加强对养老保险政策、基金、经办服务、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将进一步提升整体保障能力,更好地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参保企业和参保人员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有利于社会公平和“更保险”。劳动力如果不受任何障碍而能够自由流动,最终就能够促进收入均等化,真正实现经济基础上相对平等的状态。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为人力资源自由流动除去了一大障碍,在客观上有利于削平收入不均。各种保险制度的机理,主要是体现社会接力式互助共济的初衷。互助共济的实现,是以最大范围统筹为前提的。如果统筹广度不高,那么保险就成为“不保险”。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改革取向,本着破解区域性结构矛盾,让互助互济实现最大化。这样,更符合民众期待,也更符合“保险”的本意。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新时代的要求。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意味着全国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劳动力全国性频繁流动的背景下,这是必然要求。“流动中国”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而不转移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是解决基本养老保险权益在全国衔接的关键。劳动者不论在哪里参加养老保险,不论把钱缴到哪个地区,所形成的养老保险基金都是劳动者的权益。这些权益理应随劳动者转移而转移,在全国范围内享有。各地的养老保险基金结存,也就自然成为全体参保劳动者的权益。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有利于实现“养老大同”。打造公平的养老生态,平衡缴费率、缴费额度、待遇水平、参保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解决地区之间养老负担不均衡,提升养老保障的稳定性,必须打造全国“一盘棋”的养老制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养老基金规模效应,为劳动者跨地区流动提供养老政策支持。养老保险基金从地区分割迈向全国统筹,符合养老事业的发展规律,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