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古城印象
□瓦秀丽
游览过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奇峰”的双乳峰,观赏过挽澜镇窑上村的“古法制陶”,领略过如诗如画的三岔河的“湖光山色”,体验过纳孔布依古寨里的“异族风情”,重温过长征路上白层古渡的“红色文化” ,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要数美丽的“贞丰古城”。
贞丰古城,无论白天与黑夜、晴天或雨天,都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充满着浪漫的色彩。
贞丰是我先生的“第二故乡”,因为他曾经在此地当过三年兵,对这里的每一条街,每一道巷都很熟悉。用他的话说就是“闭着眼睛都能找到。”他牵着我的手一边走一边告诉我:这里是油榨街、那里是桂花街;这里是民中路,那里是册亨路……
来到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的城门,上面刻着“大西门”三个大字,步入城门,看到两旁的建筑,青墙黑瓦,清一色红色木格门窗,古色古香。古城不大,有一种小家碧玉的感觉。明清一条街,也就是几百米长,遍布着各色商铺。
“蔡家月饼”店的门口排着长长的人龙,吸引我加入其中。早就听说贞丰的蔡家月饼很有名,采用传统手工制作,选料上乘。拿到月饼,只见外壳金黄酥脆,我忍不住尝一口,馅料香甜可口,食之甜而不腻,回味无穷。
向前走,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寻着味走去,就是美食街了。这里有百年老字号的名小吃:糯米饭、粽子、褡裢粑、糕耙、三合汤等。贞丰糯米饭味道浓郁,软中飘香,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就颇有名气,糕粑的制作也始于清光绪年间。所有的小吃都和糯米有关,真不愧为“中国糯食之乡”。再往前走几步,“中国糯食博物馆”就出现在眼前,馆内收藏了许多老旧物件,诉说着不同年代的饮食文化。
我漫无目的的走走拍拍,这里的每一幢楼房、每一座庭院都有着时间的韵味和沉淀。用心感受着这里的每一扇窗,每一道门。路边一座民间老宅的大门两侧,悬挂着几块古色古香的精美牌匾,它们各具风采:有的字体清秀俊雅,有的字体端庄饱满,有的字体古朴拙正,有的字体洒脱飘逸,令人忍不住驻足欣赏。我细数了一下:有贞丰县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诗词楹联协会、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象棋协会,真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协会斜对面是一口水井,水质清澈透明,名曰:“大水井”。水井呈长方形,四周用水泥铺地。酷似一只放大了的洗衣池。旁边有一凉亭,供游人赏玩歇息。小时候特别羡慕住在水井旁边的人家,每日守着水井,一年四季都可以闲坐聊天、洗衣洗菜。水井是古城的眼,有古井的古城才更有灵气。
走着走着就来到了谭家大院。谭家大院是保存最为完整的百年民居建筑。斑驳的深灰色砖墙,印证着它悠久的历史。大院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来构造,即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一推开门,扑面而来的就是满满的文艺气息。当时只顾着去拍照,没有对谭家大院的历史作深入了解,甚是遗憾。
一路上,先生说起他住在古城里的几位朋友的故事,有如父亲般疼爱他的老郭伯,有待他如兄长的三毛哥,有真诚相待的好朋友小虫二、王莹。还忆起三十年前田坝街附近发生重大火灾,他们武警中队参与救援,二楼的木地板垮塌,他差点丧命的惊险故事。先生说,三十年前除了古城,是没有其他街道的。现在的贞丰变美了,功能完善了,生活更方便了。永丰大道、金城大道……随便去哪里玩,路都非常的方便。尤其是古城的建设,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不仅在家门口就可以做生意,还得到了精神文化的滋养。
我们一边走一边聊,慢悠悠度过了一个下午。
初秋夜晚的风是凉爽的,而沿街商铺的灯是暖暖的,游人徜徉其间,走路缓缓地,说话低低的。酒肆、茶楼、咖啡屋、客栈闪烁着各色的“迎宾灯”,映衬在街面的青石板上。夜晚微凉的古城,便鲜活起来。
我循着灯光到处游荡,每走一段便停驻片刻,间或走到灯影下,调皮地踩上一脚,听听酒吧里的浅酌低吟,坐下拍几张照片,尔后再行。
天空开始飘雨,细雨绵绵,小巷幽深。我撑着雨伞漫步其中。耳畔传来“嘀嗒嘀嗒嘀嗒嘀嗒,时针它不停在转动。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小雨它拍打着水花。嘀嗒嘀嗒嘀嗒嘀嗒,是不是还会牵挂他……”不知是走累了,还是被这家酒吧中的这首《嘀嗒》所打动,我停下脚步,驻足片刻。
弥漫着古朴气息的街巷中,有几位穿着汉服、撑着油纸伞的年轻女子从身边走过。恍惚间,我仿佛是在“江南”的某一个古城,也穿着心爱的汉服,游走在静谧的古城之中。
离开古城后,翻看照片,一个画面闯入我的视线: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躺在藤椅上,眼睛微闭,温暖的阳光洒在她的身上,闲适而又恬静,让人不禁动容。古城,犹如一位安详的老人,给人以岁月静好的感觉。
不论春夏或秋冬,不论晴天或是雨天,在古城走一走,看一看,都会感受到内心的安静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