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059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12-17

让真实的“满意度”成为工作的“指南针”

  

□鱼予

 

  近日,在安徽省亳州市某县,有市民反映当地政法系统下发了一份满意度调查通知。通知中提到,一定不要用“还行”“不错”“一般”等模棱两可的语句或者“不知道”“没参加过”等负面性评价,而回答“满意”“安全”,凭录音可得100至300元。涡阳政法委回应称正在核查。

  岁末年初,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风向标”,这无可厚非。然而,一些地方、个别部门或是被考评者,为了获得一个“满意”的答案,而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形式,“高招”迭出。要么手提“礼品”开展大走访,要么提前安排干部当说客“讨要满意”,要么召开工作会“引导满意”等等如是。用所谓的“满意”裹挟民意,让参评的结果失真。如此年终测评,不仅无法准确反映工作实绩,也不利于正向激励,为干部群众所诟病。如此流于形式甚至一叶障目,即便得来的都是100%的满意,也应当是差评。

  百姓口碑,干部金杯;群众意见,干部镜鉴。俗话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年终总结、满意度测评是对一年工作的总回顾,是加强干部管理的重要举措,只有公正准确、实事求是地了解领导班子的现状、党员干部的德才素质和工作实绩,才能合理配置干部资源,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形成好干部脱颖而出、竞相涌现的生动局面;才能充分肯定成绩,提高管理的水平;才能知不足而奋进,弥差距惟自强;才能将各项考评作为下年工作的“指南针”,以全新的姿态、饱满的精神迎接新的工作。

  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面对问题回避。年终总结、满意度测评工作是对各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传递压力,提供动力,形成了促进科学发展的倒逼机制。而地方部门或是党员干部,勇于“出丑”、敢于“露馅”,更有实际意义,也更显作风担当。“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光想着“讨满意”,道出平时工作的几许“庸、懒、散”;光想着“讨满意”,道出监督部门或是上级部门轻过程重结果的几多诟病;光想着“讨满意”,道出年终测评的“形式大于内容”。那么,不走心的测评要来何用?

  心里装着群众,把群众利益举过头顶,才会舍得投入,才能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试想,平时不肯下真功夫,光想着“临阵磨枪”,群众怎么可能真正满意?群众满意度是工作成效的晴雨表,假以满意度掺了水分,变成了“烟幕弹”,何以反映真情民意?再者,讨要“满意度”,回避自己的不足,对缺点问题不愿提,发现缺点不愿改,问题被埋在那里,无疑会贻误消除弊端的时机,使问题难上加难、风险越积越多。否则,就算一时间的满意,也会“包子张嘴——露馅”。

  最后,对讨要“满意度”当加强惩戒力度。同时,不妨加强对党员干部平时考核,建立完善一线跟踪考核机制,强化中期考核,完善日常考核,推动考核方式从年终考核为主向定期考核、日常考核、阶段督查并重转变;建立年终考核与中期考核、季度督查通报、日常考核及点面结合、全面分析、综合评价有机衔接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分析内外部因素、工作难易程度等,让“讨满意”者没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