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994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8-17

都匀古井情思

  

□文 勇

 

  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井自发明以来,就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水源之一,水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意义更是丰富多彩。

  中国首位获得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杰弗里·杰里科爵士金质奖者、原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殿堂级大师孙筱祥,曾来贵州考察峰林与井文化时评价说:“最完善、最美丽、最神奇的井文化,是贵州旅游业中一大特色。”

  

沅江源头的“古井文化”

  位于长江水系沅江源头的贵州都匀古城,水井众多。据《都匀县志稿》(1925)记载:都匀城距今有600多年历史,城内民众都是靠水井取水生活。其中,最著名的有官井、鹄峙岩井、龙王井、大井、小井、凤凰山井,城郊有油鱼井、蚌壳井、冒天井、龙井、锅井、螃蟹井等等。

  龙王井、大井、小井并在城内东山麓,出石罅中,清洁可饮,龙王井水注荷花池,出北水门,入北门河。始于明代,明刑部主事张翀等官员及文人墨客曾居住在附近。该井坐东朝西,毛石砌筑井壁,井口平面呈正方形,长2.5米,深入地表2.5米,北面有高2米的石阶直通井底,1985年维修过,用水泥板遮盖一半井池,东井池用砖砌井洞,留有高0.6米、宽0.4米的水洞,砖砌护栏高0.8米。如今已被周边环境污染。

  大井水贯城中,出西门,入便门,下注龙潭。小井水出南水门,注入南门河。凤凰山井在高等小学内,清洁可供饮用。鹄峙岩井(也作汩澌),在城西北临河岸,石竅清泉外喷,累累若珠,味甘美,特异诸泉,冬温夏凉,为品茶第一,溢而下流北门河。冒天井(也称冒天龙井)在城东落乍堡,清顺治年间,突出巨流四时不息,分九十余派,溉下坝田,复并出龙家湾桥下。螃蟹井在七星山北麓,四时不涸,水绝清甘。

  随着岁月流逝、社会发展,这些古井曾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百姓,现如今却已经消失,成为城市乡愁记忆。

  据调查初步统计,都匀城内及城郊现存冒沙井、蛤蟆井、青云湖井、三道河井、沙井、大龙井、老乐坪井(城市备用水源)、关厢井(部队备用水源)、镭钵寨井、七星井等大小水井20多处(口)。

  

千年古井的滋养

  最备受社会关注的是位于沅江源剑江河边西山公园门口、西山大桥西桥头的冒沙井。

  据《都匀文物》(2016)记载,冒沙井始于明代,居民使用至今。冒沙井并非冒沙,最初,剑江河岸边长年堆积的河沙漫延到冒沙井周边,因而,井水翻涌时就会激起河沙冒出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都匀市在治理剑江河及修建排污渠时,河岸用石头水泥构筑河堤,河沙被河堤阻挡。

  2003年,都匀市政府出资维修,水井用4块石板密封,长1.53米,宽0.92米,高0.95米,厚0.3米,正面雕刻着盘绕腾飞、栩栩如生的4条蛟龙,蛟龙圆瞪双眼,张开的大口中喷涌出4股清洁的水柱,井上立钢筋混凝土井亭,亭内立一块巨大的天然石(假山),东面阴刻楷体“冒沙井”3个字,第一级水池长2.04米,宽1.86米,深约1米;第二级水池长5.72米,宽3.73米,深约1米。由于出水量大,小池很快注满,溋出到外面紧挨着的大池。一年四季泉水源源不绝地从这四个龙口里喷涌流淌,水质清澈透明,口感甘洌香甜。

  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才能孕育生命,才能让这座城市的居民世代生息繁衍,在没有自来水之前,冒沙井世代是都匀居民的饮用水源,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都匀人。后来通了自来水以后,大多数人不再依靠这口井水了,但是附近仍然有市民离不开它,每天到井边来挑水饮用、洗衣洗菜、洗锅碗瓢盆的市民依然还很多。部分市民会在水池放生红金鱼、锦鲤、小乌龟等生物,让冒沙井充盈着鲜活的灵气。也经常有人来井边烧香祈福,往水池中投放硬币许愿,乞求庇佑,周边青石铺垫的石板经年累月历经人们踩踏已经磨砺得光滑圆溜。每天清晨或傍晚,许多游泳爱好者畅游剑江之后,来此用井水洗身,倒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处风景。

  2010年6月,都匀市人民政府将冒沙井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抢救古井守护乡愁

  一口古井成为一座城市文化名片,它承载着祖祖辈辈都匀人的记忆,一口古井就是一段活的历史、活的文化。抢救和保护它们,就是保存我们继续的历史和文脉,守护我们共同的记忆和情感。

  2008年初,都匀遭受严重雪凝灾害,城区停水停电半月之久,多亏冒沙井、老乐坪井、关厢井等部分井水解决了市民临时生活用水。

  不知是什么原因,2020年下半年以来,冒沙井已断流濒临“干涸”成“枯井”,引起市民广泛关注,都匀市冬泳协会等有关民间组织自发进行清淤抢救未果。黔南广播电视台、黔南日报以及部分新媒体等先后作追踪报道,强烈呼吁有关部门抢救和保护古井。

  2020年8月中旬,都匀热心市民向“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都匀西山冒沙井已有数百年历史,冒沙井泉水是都匀市民及百姓心中的胜景,现在惨造破坏,泉水干涸,请市委组织市水务局、文保及有关专家调查泉水干涸的原因并公示,给市民及百姓一个交代”。

  2020年10月,中共都匀市委办公室回复:“我市高度重视冒沙井文物保护工作,发现冒沙井断流情况后,我市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单位)进行调查处置,多方聘请专家指导开展调查工作。目前已基本了解断流原因,相关解决方案正在积极拟制中。我们将竭尽所能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请广大市民放心!”

  

打造都匀文化名片政协在行动

  都匀城和其他城市一样,没有通自来水之前,水井是城市百姓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井功能渐渐淡化消失。同时,受城市改造与扩张、保护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水井已经被填埋,部分水井受到污染,部分水井正在走向干涸消亡。

  纵观全省其他城市对古井文化的抢救和挖掘,比如大方县提出打造古井城市文化名片,从1999年起,该县启动了古井的修缮和保护工程,在修复过程中,融入了诗词、楹联、书法、篆刻等文化符号,并佐以梅、兰、竹、菊等花卉图案以及十二生肖雕刻等,力求修旧如旧的同时,传递出深厚文化浸染的幽叹。如今,大方县城内还留存的古井皆已得到修缮和保护,成为大方县城市记忆深处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都匀市政协组织城市建设文史调研组对部分古井历史及现在进行了调研,并以提案调研报告等渠道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建议:都匀市应及时对城区乃至全市乡村古井进行普查,摸清底数,尽快抢救和保护古井,对确实不能重建修复的,则在原址或附近立碑明示。制定《都匀市水井保护长效管理办法》,即对水井管理体制、日常保护措施、长效管理资金等进行明确,以确保现存井水不再受污染,使水井与人们生息繁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倡导广大市民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开展挖掘和梳理水井历史典故、文化内涵,编写《都匀古井文化故事》。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表现形式和话语体系,将都匀古井历史文化融入旅游项目和文创产品,实现文物保护、经济发展、群众受益的共生多赢,打造独具都匀特色的古井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