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桐梓海校学员的课余生活
□赖 晨
抗战期间,因战事袭扰,福建省福州市马尾镇的中华民国海军军官学校于1938年10月中旬紧急西迁到桐梓县城金家楼继续办学。驻桐八年的艰苦岁月里,为国家、民族培养了大量的航海、轮机和造舰等专业的特殊人才,史称“桐梓海校”。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该校迁到重庆待命,1947年初并入山东青岛中央海军军官学校。那么,该校学员在桐梓期间有着怎样的课外生活呢?
位于黔北高原的桐梓,冬天十分寒冷,但因为学校没有锅炉等设备,所以学员们没有热水洗漱。一些怕冷的同学经常视洗脸、刷牙为痛苦的事情。
训育主任邓兆祥以身作则,带头用冷水洗脸、刷牙,有的学生由此养成了一辈子的习惯。
邓兆祥在海校,一心治学,生活极为俭朴。将自己节省下来的每一块钱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大部分薪水都帮助了家境困苦的学生。在校期间他穿的皮鞋还是从英国买的,鞋底已经穿透补了多次。他对学生说:“抗战不胜利,我绝不穿新皮鞋!”并擎起手臂,宣誓似地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嘛!”
在他的表率下,学生们为克服物资匮乏的困难,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对自己的衣被鞋帽都是自己补了又补,穿用不辍,戏言道:“头戴通天帽,脚踏实地鞋,身穿空前绝后服,君乃是空前绝后的顶天立地人。”
在桐梓期间,人事编制十分精简,全校教职员工包括校工杂役人员,总共只有区区三十余人,所以,学生也要参与日常教务、后勤管理工作。
学院兼职各种干事。伙食与监厨干事对买菜到烹饪全程进行监督,确保伙食的营养、卫生;福利干事专门负责学校的一个小型福利社,出售日常生活用品;图书干事负责管理学校的小型图书馆;壁报干事负责学校的《水平线》壁报等。
理发干事专门负责学员的理发。学员们经海军总司令部复试录取后均奉命在总司令部内由理发兵削成“光头”入校。因为校内无理发兵,所以学员们的头发就由同学所担任的理发干事负责打理,理发工具由学校负责提供。起初,担任该职的学生技术生疏,常把学生的头发拔起来,但熟能生巧,很快,理发干事们的技术就得到学员们的称赞了。
养鸽干事负责饲养学校的鸽子。海校养了几十只鸽子,照顾这些鸽子的干事们,课余在图书馆的阁楼上用米糠饲养,并以土制方式的哨子捆绑在鸽子的爪子上,当这些鸽子在学校的上空飞翔时,发出“呼呼”的声音,同学们均抬头鼓掌喝彩。
海校为了调剂学员紧张的学习生活,经常在课余组织、举办一些文娱活动。
海校成立了“海涛口琴队”,凡同学拥有口琴的均可自由参加该队,该队的指导是陈在和队长,队员无须顾虑个人的口琴技巧,因为陈队长会悉心地指导大家去改进吹奏技巧。每周一、四晚自修之前该队集中在餐厅,练习约两个小时,随着时日的推移,该队的集体吹奏技术不断地提升,《双鹰进行曲》《轻骑兵进行曲》等曲目吹奏很精彩。学校举行的晚会中,该队曾作精湛的表演,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海校“知音乐社”的组织甚为庞大,它拥有三个组,分别为国乐组、国剧组和话剧组,该社的指导是李景森和王庭栋队长。一是国乐组:该组的领导同学是航海十一届的秦庆华,航海十二届的熊芳平和轮机第六届的曾尚智等,国乐组的乐器有胡琴、二胡、月琴及小提琴等,部分乐器由校方供给,同学们也有自备和自制的。该组的集体练习时间是每周二、四晚自修前二个小时,演奏的乐曲多为粤曲,如《平湖秋月》《饿马摇铃》等,但二胡小组也常演奏《病中吟》等二胡曲。二是国剧组(京剧组):该组的领导同学是航海十三届的赵仕骧,该同学的国剧造诣很深,家学渊源,他组织了些爱好国剧的同学,经常在晚自修之前到学校后操场吊嗓子,自得其乐。三是话剧组:该组并无固定的活动时间,也无固定的组员,惟该组在学校一次中秋节晚会中,演出抗战名剧《金指环》,而为同学们所赞赏。该剧的演员有航海十一届的刘和谦,航海十三届的李存杰、郁文弼和赵仕骧等人。
海校的音乐团队有“长风歌咏队”“铁甲歌唱团”等。长风歌咏队是由四十个正在学习中的海军青年学员组成的,由于正在学习中,所以歌咏队的工作经常会受到功课的影响。尽管如此,但是半年之内,他们仍然学会了五十多首歌曲,两年内编印了四本《长风歌集》和一本精华集。除了每半年编辑一本《长风歌集》外,还另外出版了不定期刊物,名为《风讯》,自己编辑,自己撰写,自己阅读,有对于歌咏队的意见,有声乐理论的探讨,有关于音乐的见闻,有队员的音乐习作以及对其的点评。
铁甲歌唱团是海校在抗战期间组织最为庞大的音乐团队,团员达到三十多人。指导教官有陈嘉震、刘渊,组织者为刘和谦等。每星期有两次分部练唱、两次集体练词,曲谱均由刘和谦、朱成祥他们以蜡纸刻好后油印。
该团所唱的歌曲系以抗战救亡歌曲为主,有《维我中华》《黄河大合唱》《新年颂》《太行山上》《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救亡进行曲》等等,只要是抗战救亡的歌曲,铁甲歌唱团多数唱过,这些歌曲能激发大家坚持抗战到底的热情和意志。其中有一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在此时,别谈一党一派的私利,保卫住这江山,还怕没有你发展的余地?不怕不胜利,只要抗战到底。”马尾海校学员中深厚的爱国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学员们也唱当年很多有名,且旋律优美的艺术歌曲,如《流浪人之歌》《故乡》《扬子江》《嘉陵江水静静地流》《海韵》《新满江红》《江南三部曲》等,这些柔美的抒情歌曲,使得同学们在艰苦的学习中,得到了舒缓放松。
该团不仅在本校举办的晚会中演唱,而且在桐梓县庆祝抗战胜利的晚会上、迁到重庆后与陆军大学的联欢活动中也参加了表演,均获得本校师生们与社会各界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