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935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4-28

  贵州,作为多民族地区,每年的民族节日就有1000多个,其中,苗族的“姊妹节”“鼓藏节”、 侗族的 “萨玛节”“ 侗年”、布依族的“三月三”“查白歌节”、水族的“端节”“卯节”、土家族的“过赶年”、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吃新节”“毛龙节”等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以其繁多的种类、绚丽多姿的表现形式,展示了少数民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每逢节日,各族同胞穿上节日盛装,举行唱歌、跳舞、吹芦笙、击铜鼓、斗牛、赛马、赛龙舟、舞龙灯、演地戏等活动,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高原风情画。本期文旅版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刊载,以飨读者!

 

贵州民族节日 鲜活的历史与乡愁

 

苗族“鼓藏节”

 

□小 雪

 

  苗族“鼓藏节”是雷山县传统祭祀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种远古苗民祖先崇拜留传下来的古老祭祖仪礼,也叫“祭鼓节”“鼓社祭”“翻鼓节”“吃鼓藏”等名称。苗家的“鼓藏节”13年举办1次,每次连续举办3年,第1年3天,第2年5天,第3年7天,主要流布于雷山县全县9个乡镇的苗族村寨和榕江县的部分苗族村寨。其规模宏大、形式奇特、寓意丰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当地苗族同胞最为神秘、隆重的节日。

  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自治州西南部,是苗族历次大迁徙后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据《苗族古歌》载,“鼓藏节”在先秦以前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已经有了。三苗国在与夏王朝的战争中解体,苗族在往西南迁徙过程中仍然沿袭着过“鼓藏节”的习俗,迁到雷公山地区定居后,“鼓藏节”更为盛行。“鼓藏节”的来历在苗族经典《苗族古歌》里有记载,据说是人类祖先姜央为了祭祀创世的蝴蝶妈妈杀鼓牛祭拜祈求庄稼丰收。传说蝴蝶妈妈是枫树心生出来的,所以苗族崇拜枫树,既然祖宗的老家在枫树心里,用枫树做成的木鼓就成了祖宗安息的地方,祭祖便成了祭鼓。苗族最高的神是祖先,是生命始祖枫树和蝴蝶妈妈,“鼓藏节”就是祭祀枫树和蝴蝶妈妈。

  “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属一鼓(即一个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在汉文典籍中对苗族“吃牯脏”的文字记录,始见于清代。“鼓藏节”在连续3年的节日过程中,不断对过“牯社”全体社员进行苗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再教育,对全体社员进行苗族文化身份的强化教育,使全体成员凝聚在苗族的族群之中。“鼓藏节”中诵读的口传历史迁徙歌,是苗族的一部口传史,也是研究苗族历史的重要依据。

  苗族“鼓藏节”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人生价值观的展现。怀念祖先、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劳俭朴、富裕安康等是“鼓藏节”的祷告主题。苗族“鼓藏节”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保护雷山苗族“鼓藏节”文化的传承,雷山县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雷山苗族文化研究中心,并制定了10年保护计划。

  每年农历10月到11月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苗族人士回到雷山共享盛会。

 

侗族“萨玛节”

 

□王 吟

 

  侗族“萨玛节”流传于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主要以榕江县车江侗族“萨玛节”为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萨玛”是侗语译音,“萨”即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又称萨岁),她是整个侗族(特别是南部方言地区)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侗族认为祖先能赋予人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害,赢得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因而对之虔诚崇拜,奉为侗族的社稷神。同时,“萨玛”又是传说中的古代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萨玛节”(祭萨)是南部侗族现存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为了祭祀“萨玛”,大多数侗族村寨都建有“萨玛”的祭坛——“然萨”(侗语,“然”是房屋,汉译为“祖母的房屋”,也称萨玛祠、圣母祠),年年农历正月、二月都要在“然萨”举行盛大的祭典,场面庞大而壮观,代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萨玛节””。

  “萨玛节”举行的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二月,但有时也根据生产、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动情况改为其他月份举行。祭萨的规模,一般为各村(团寨)各祭,有的也邀请邻村、数村或相邻片区联祭,场面壮观。参加祭萨的人员,各地不同,许多地方是全寨男女老少一齐参加。榕江三宝侗乡各村寨,则是以已婚妇女为主体(也有少数德高望重的男性寨老参加)。因此,榕江三宝侗乡的祭萨活动,带有悠久的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祭萨后,活动参加者绕寨一周,最后到达固定的耶坪,围成圆圈,手拉手跳起舞来,齐声高唱赞颂“萨玛”的“耶歌”。这种边唱边舞的形式,称为“多耶”,气氛古朴而热烈。

  “萨玛节”在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中有很深的影响,先辈“至善”的美德对侗族的兴旺发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尊敬老人等已成为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萨玛”是侗寨的保护神、团结神,又是侗族的娱乐神。“萨玛”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浓厚,对侗族的社会生活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布依族“查白歌节”

 

□刘 山

 

  布依族“查白歌节”,流传于兴义一带布依族聚居村的传统节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该节源于布依族口传民间故事《查郎与白妹》,为纪念古时当地一对为民除害与抗暴殉情的男女青年查郎、白妹而得名。人们为了纪念这对为爱情献身、为民除害、不畏强暴的布依夫妇,把他们生活过的虎场坝改名查白场,并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农历六月二十一这天定为“查白歌节”。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特色的展现空间,对于传承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价值。

  “査白歌节”主要活动内容有唱山歌吹木叶、弹月琴赛歌、寻亲访友、吃汤锅、祭山等,一般连续3天。节前各家拆洗衣服被帐,挂满村寨前后,象征干干净净、清清白白。节日里,男女老少汇集查白场,同吃狗肉汤锅、五色糯米饭和冤枉坨,并在查白树下悼念查郎、白妹,到查白井取水净心,到查白庙敬香,这一天查姓村民要请摩公端公主持祭祀活动,中老年人在查白树下用布依古歌唱查白、祭查白,以此传承查白故事。布依青年男女则穿着节日盛装到查白桥、查白河、松林坡、查白洞、查白井等风物景点去吹木叶、打花包、浪哨交友。夜晚各农户家坐满亲友,通宵喝酒、唱歌。到二十二日,青年男女互送信物后依依不舍地离去。这个节日不仅是纪念性节日,更是布依青年谈情说爱和求婚择偶的独特时机。

  “査白歌节”是布依族传统文化一个有特色的展示时间,对于传承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价值,现已逐渐演变为多民族参加的节日,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影响也在日益扩大。

 

彝族“火把节”

 

□王继超

 

  赫章县夜郎彝族“火把节”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彝族“火把节”源远流长,其由来在彝族民间有种种传说,带有神话色彩,内容包含送祟除邪、驱虫逐疫、祭神祭田、祈年丰收的民俗内容及英雄崇拜、火崇拜的深邃内涵。“火把节”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星回节”,源自彝族十月太阳历,这在汉文献里也有记载。五代时蜀国佚名氏所作的 《玉溪编事·震旦》记载:唐代时南诏国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

  过“火把节”的时间在农历6月24日,过去,“火把节”到来时,彝族人家家宰牛杀猪、祭祖祭神、畅饮美酒、吃砣砣肉,喜上眉梢。白天,人们进行着赛马、斗牛、斗羊、摔跤、荡秋千、磨磨秋、对歌、歌舞联欢、服饰展示等活动。展示着充满活力的生命本身,展示着彝族人力量和智慧的美, 反映出彝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火把节”的高潮是在晚上。当夜幕降临时,人们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取火,由布摩诵经祭火,祈求火神、祖先赐给子孙安康幸福,赐给人间丰收和欢乐。人们在举行点火仪式后,从屋里走到田边地角,用火把驱除病魔灾难。举起火把,在旷野中、在山坡上,从四面八方列队游行,一条条长长的火龙在夜幕中,有如天上的星星盘旋,蜿蜒起伏,人们的欢呼声、欢笑声彼伏此起,朝着选定的场地汇集。那里摆放着一堆堆柴禾,人们到柴禾边点燃篝火,把将要熄灭的火把扔进柴堆,围着篝火,在唢呐、笛子、月琴的伴奏下,拉开圈子跳起《阿西里西》《撒麻舞》《撒荞舞》《 乌蒙彝舞》等欢快的舞蹈,一次次将“火把节”的活动推向高潮,通宵达旦的活动,伴随着人们度过一个美好的不眠之夜。

 

水族“端节”

 

□徐 霖

 

  水族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新年”“借”,意为“吃”。 流传于三都自治县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贵州省三都、都匀、独山、荔波、榕江等水族人民聚居区大部分地方都有过端节的习俗,节日期间主人以最丰盛的形式招待来客。

  “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依据水族典籍水书、水历的规定,“端节”在水族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以庆贺丰收、辞旧迎新,节期正对应农历的八月至十月。

  “端节”以亥日为主干推算过节日期,过节批次多,古代分9批,今分7批,首尾间隔约五十来天,保留着水族古代氏族部落庆谷熟、过新年的遗风。

  “端节”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顿饭忌荤食素,但不忌鱼虾。节日期间,铜鼓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和芦笙调从早到晚回荡在翠竹掩映的竹楼里,水乡山寨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赛马大会是“端节”活动的最高潮。赛马的地点叫“端坡”或“年坡”,人们吃过年酒后便成群结队地从各村寨赶来这里,端坡顿时人山人海。青年人赶端坡不但为了看赛马,还把这盛大的聚会看成是物色情侣的好机会。跑马之前也要举行一个简便的祭典。人们在跑道中央设一供席,上摆各种各样的祭品,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长老伫立桌前神情肃穆,端着斟满酒的酒杯,口中念念有词,大多是对祖先的怀念和吉祥如意的话语。祭典完毕,寨老跃身上马在跑道上遛上一圈,方宣告赛马开始。水族的赛马形式非常独特,叫作“挤马”。当指挥者一声号令,骑手扬鞭策马,在山谷互相冲闯,在抗争中挤出山谷向坡顶冲去,谁先到远坡顶,谁就是胜者。1988年,三都成立赛马协会后,规定除“端节”赛马外,每年举办一次大型的赛马运动会,并在“端节”赛马期间,县赛马协会派人员亲临“端坡”进行赛马裁判指导工作,从而使民间赛马活动得到广泛普及和发展,并逐步走向规范化、现代化,对宣传水族文化具有一定的优势。

  “端节”堪称是历时最长、批次最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年节。登高赛马活动是南方民族年节中独有的现象。同时,“端节”是水族斗牛舞、铜鼓舞、芦笙舞、对歌等诸多民间艺术起源、传承、发展的重要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