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厦大风华正茂
□唐红生
厦门大学风景如画、景色宜人,大凡到厦门的人,都想去观光一番。我有幸在厦门大学培训,课余时间四处逛逛,美丽的校园宛如一块宝玉,恬静淡雅,散发醉人的韵味。
校园内古木荫浓,一排排椰子树像一列列卫兵,笔直整齐。棕榈粗壮挺拔,好似一把把撑开的巨伞,一派南国风情。“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的凤凰木恰如其名,绽放绿叶间的红花,热情似火般迎接宾客。
芙蓉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校园。一湖碧水倒映四周的楼群、绿树、草坪。我曾去过北京大学,幽静的未名湖令我流连;也去过浙江大学,有着“小西湖”美称的华家池令我忘返。芙蓉湖则如一朵盛开的芙蓉花,宽阔且无遮掩,大大方方地呈现在眼前。对岸的嘉庚楼群一主四从,高低错落,流淌着韵律。21层高的主楼颂恩楼是学校的最高建筑,巍然耸立于湖畔。
踏上拱形石桥,流水似动非动。嘎嘎嘎……一群鸭子的叫声,瞬间在湖面传开,颇有生活情调。湖边一对黑天鹅,一会儿以水为镜,顾影自怜;一会儿卿卿我我,交颈缠绵。见有人来,既不胆怯,也不羞涩,弯曲长长的脖子,摆出优雅的姿态,骄傲的神情自以为是白天鹅。
粗大的榕树枝繁叶茂,丝丝气根垂下,织成帘状。学生三三两两坐在树下,正聚精会神地看书,完全进入了书中意境,弥漫着书香气息。
漫步在温婉小路,缓缓踱过长廊,掩映在树丛中的建筑,就像一件件艺术精品。中西合璧,闽南大屋顶和西式外廊建筑巧妙结合,斜屋面、红瓦、拱门、圆柱、连廊、高台阶,这些元素无不体现厦门大学建筑风格。
眼前的群贤楼,一看便知其名取自于王羲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五幢楼“一”字排列,极具强大的张力和视觉冲击力。建校初期,即招聘了名师名家,一时大师云集,英才荟萃。鲁迅、林语堂、余光中、杨振宁、李政道等知名学者教授都曾来校授课。矗立在楼前的陈嘉庚塑像,在鲜花绿草的映衬下更显高大。厦门大学就是这位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于1921年创办的。我怀着崇敬之情,向这位教育伟人深深鞠躬。他的壮举如鲜花灿烂、似绿草常青。
随意游走其间,不同年代的建筑一一出现,风格却和谐统一。每幢楼都有名字,有的是用捐赠者名命名的,自钦楼是华侨许自钦先生捐建的,逸夫楼由邵逸夫先生捐建的;也有的是用捐赠者父辈名命名的,祖营楼是由华侨洪文炳先生捐建,就以其父亲洪祖营命名的。每个楼名的背后,都能读到一个个义举善行的故事。一代代华侨、一位位校友,在嘉庚先生感召下,纷纷捐资助学,浓浓的爱国爱校情怀,化为一幢幢别致的建筑,也为学校增添了一道道厚重的人文景观。
学校前临大海,背依山峦。远远望去,五老峰凌空而立,像五位历尽沧桑的老人,翘首遥望茫茫大海,也目睹学校的发展历程。登上此山,可观校园全貌。我意犹未尽,便走出校门,穿过千年古刹南普陀寺,径直登山。
沿着节节台阶直上,一路怪石嶙峋,满目葱茏,遍是相思树。三角梅簇拥在一起,俏丽摇曳;夕阳映照下的朱槿,分外鲜艳。不足200米高的五老峰,我在沿途亭台小憩几次后即登顶。
极目远眺,令人心旷神怡。“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的厦门风光已见一角。就在山海交融、山水相拥处,恢宏秀美的校园尽收眼底。我猛然领悟到,这山不正是书山、这海不正是学海吗?正暗合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治学名言,激励着莘莘学子勤奋读书。
晚霞绚烂,天际间飘着一朵朵云彩,海鸟飞翔,浩瀚的大海百舸争流。我隐约听到阵阵涛声伴着朗朗的读书声、追寻的思辨声、智慧的碰撞声。俯瞰厦门大学,绿树红顶,活力无限,习习海风裹着“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和“爱国、革命、自强、科学”校风扑面而来。
教育强则国家强。回想起成义楼前一块大石上刻着“南方之强”字样,这是对厦门大学的赞誉。有着光荣传统的厦门大学刚刚走过100周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将继续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输送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