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2917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3-24

用画笔再现辉煌历史

 

——记民盟盟员、贵州著名画家马骏

 

□本报记者 王 吟

 

  近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特向全国征集党史题材美术作品。经遴选,贵州5幅美术作品入选,并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其中,民盟贵州民族大学总支盟员、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马骏创作的油画《抢渡乌江》《解放贵州》入选。


  三月初春画家马骏已经知道自己入选的两幅大型画作在贵州美术馆装裱、打包、装箱后于3月7日运往北京。

  回顾几十年的绘画生涯,马骏始终认为,作品必须与时代和现实紧密相连,才会实在而有意义。如果不是看得见摸得着,总觉得难以下笔,而且就算画出来,也总感觉缺少点什么。秉承这样的艺术理念,几十年来,马骏的油画作品皆富有浓厚本土气息和强烈的民族特色,是对现实生活与本土文化的提炼与升华。其作品在全国及海外美术作品展中入展,并多次获一等奖、政府文艺奖、优秀美术家称号。代表作品《唢呐声声过山梁》2003年入展“携手新世纪第三届全国油画精品展”,2004年荣获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美协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银奖。

 

作品再现贵阳解放日

  2017年,作为主创者的马骏与王仕明、马艺丁、侯薇、艾兆泉共同创作的油画《解放贵州》,入围了当年贵州省首次面向全国书画界开展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双百”工程书画优秀作品。并在中国美术馆展览,最终由贵州美术馆永久收藏。

  马骏说,1949年11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兵团主力分左、中、右三路进军贵州,11月15日贵阳解放。“贵州解放”主题油画创作,构思以解放军进贵阳为标志,以途经贵阳市南明桥时的一幕场景作为画面,远处为贵阳的标志性建筑甲秀楼。场面气势宏大,解放军队伍延绵,群众夹道欢迎的气氛热烈,街边挂满了欢迎的横幅和标语,一派欢腾景象。街景建筑、人物着装、道具也保持了当时的风格。行军队伍拉有“挺进大西南”的横幅以及毛主席与朱总司令的画像,后面有汽车和大炮等行军装备。还细致描绘了老百姓给行军的士兵倒水送食物、士兵和乡亲们亲切交流慰问等情节。整个画面对角线构图,透视要求严谨;色调协调、色彩饱满;人物造型要求结实;整体氛围浓烈,让人有身临其境的观感。

  马骏介绍,《解放贵州》整个创作过程有点像导演一部电影,马骏总编剧、总导演,侯薇摄影师、制片人,主要演员王仕民、马艺丁、艾兆泉等。作品里阳光灿烂的效果,在画室里完全靠灯光营造氛围,在创作中自制道具,如,旧水壶、老木桌、布标、旗子。在创作中既是创作者,也是画面中的主要模特儿,从解放军演到群众,从神态演绎到动态扮演,从整体到头、手及局部等细节刻画。在5个月的时间里,从上午8点画到晚上8点,每天12个小时,马不停蹄地塑造了128个人物,完成了19个中间主体形象。

  “大家为这部鸿篇巨制倾注了太多心血。”马骏感叹道。有时为一个人物形象的选择,反反复复找人拍摄,有的多达7、8次,画上去不协调,刮了重来。为了细节、色调上力求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每个人都在一遍遍寻找,甚至在吃饭时、休息时,眼睛都一直盯着画布,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创作。

 

创作也是一次党史学习

  马骏对《抢渡乌江》作如下解读。红军长征期间,中共中央为了实现建立川黔边根据地新战略方针,于1935年1月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三天三夜的顽强战斗,在江界河击溃江防黔军第3旅林秀生部第5、第6团,取得了抢渡乌江的成功,使敌军围歼红军于乌江南岸的企图化为泡影,并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举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让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作品《抢渡乌江》主要反映红军抢渡乌江时激烈的战斗场景,重点描绘了红军战士无畏牺牲、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画面构图呼应有致、浑然一体,冷灰色调营造出的紧张气氛更能突现出红军突破乌江的史诗氛围。

  说到创作《强渡乌江》的知识储备,马骏表示,这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次党史学习的漫长追寻。而党史学习“功课”的沉淀,则给自身作品留下了若干逼近真实的细节描绘。

  举例其一,在长期的走访、调研和资料检索中,马骏一步步重返历史现场。其间的发现之一,就是红军渡江的筏子,系采用江岸粗大的毛竹捆扎而成。经过研究,在红军军史所载其他战例中,采用竹筏渡江似乎是唯一的一次。这一细节,被马骏描绘在油画成品《抢渡乌江》的画面中,并在较为醒目和突出的位置承现于观众面前。

  在《抢渡乌江》的画面中,约20度俯视视角下的江面及枪炮击发的水柱和其间的人物——主角是抢渡乌江的红军战士,由近及远、次第展开……在由远而近的人物群像前下部,主要在画幅的右下角,在即将登上岸边的红军战士前面、脚下及身后,是清晰可见的竹筏。对,就是竹筏,就是这次红军抢渡乌江的主要工具。也是马骏逾40年“功课”留在画面上的众多细节之一。或许正是有了竹筏,马骏版《抢渡乌江》与同题材画作迥然有别,并成为其入选入藏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原因之一。

  逼近真实,还体现在《抢渡乌江》画面上扑面而来的冷灰色调,以及冷灰之上的一点红——强渡乌江的红军的红色军旗。专家认为,正是冷灰及其之上的一点红,逼近真实也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语境,并传达出积极乐观的信息。

  画面定格了红军从南岸冲向北岸强渡乌江的一个瞬间。红军的先头部队,战士们已经踏上北岸的土地,大量的战士还在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炮火强渡。置于画面左前方的那面军旗,已经污损变色,或许还有些残破,但在整体的冷灰之上,依然因强烈对比而夺人眼球。远处还有几点隐约的红,那依然是军旗。马骏的本意,就是通过这些面积甚少,但对比强烈的红色,传达出峥嵘岁月中不灭的希望。

 

4304-4-1.jpg 

油画《解放贵州》 马骏 等 作

 

 4304-4-2.jpg

油画《抢渡乌江》 马骏 作

 

4304-4-3.jpg 

马骏油画草图(局部)

 

4304-4-4.jpg 

马骏在创作油画《解放贵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