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养龙司镇堡子村:“半边天”文化发祥地
□李 星
在乌江河畔,素有“川黔锁钥、黔中咽喉”之称的贵阳市息烽县,坐落着一个孕育“巾帼风范、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之地,这就是被称为“半边天”文化发祥地的养龙司镇堡子村。这个村子总面积2平方公里,距镇政府2公里。全村6个村民组,共186户780人。
1953年12月,中央颁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下达了发展农业合作社的任务指标,全国大江南北迅速掀起了农业大生产热潮。
从1953年起,息烽县连续两年遭受旱灾、虫灾和洪灾,再加上妇女出工不积极,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不能完成上级下达的爱国增产合作指标。当时养龙司乡堡子合作社易华先、赵玉华等妇女在劳动实践中发现,影响妇女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是包工定额不合理,包给妇女的生产任务,工分只有男社员的三分之一。于是易华先、赵玉华等妇女向合作社提出:“现在的计工分方法不公平,男的做一天活得七分,为啥女的只能得二分半?新中国提倡男女平等,男女应该同工同酬,评一样多的工分!”
围绕男女能否同工同酬,堡子合作社引起了一场大争论。一些思想保守的男社员认为:“妇女下田,天干三年”“婆娘掌犁,牛瘦脱皮”。赵玉华气愤地说:“解放前妇女没有下田,为啥天也干?妇女没有掌犁,为啥牛脱皮?”她鞋子一脱,裤脚一卷,第一个吆喝着赶牛下田。
为了争取同工同酬待遇,妇女们与男人开展劳动竞赛。甚至男人们收工后,妇女们仍打着火把在山上劳动,目的就是要证明女人的劳动能力并不低于男人,男人能干的女人也能做。妇女赵玉华和男社员吴柄柱撒菜籽比赛,结果赵玉华撒的菜籽又匀又多,但记分时仍只得两分半。妇女们都很气愤,以妇代小组组长易华先、副组长赵玉华等为首的妇女再次向合作社提出抗议,强烈要求“同出一天工,男女要计同样工分”。
易华先、赵玉华等妇女提出的建议,最终在群众大会上得到了大部分社员的同意,规定不论男女都应该根据生产质量的好坏和生产数量的多少来评定工分,此举大大提高了妇女的积极性,堡子合作社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从1976年起,堡子除完成国家规定任务外,每年还主动向国家多交纳粮食1.5万斤。原来看不起妇女的男社员说:“妇女下田,不是天干三年,而是一年跃过一年。”堡子村的妇女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努力争取到了男社员们的认可和支持。
1955年,时任养龙区妇联主任肖贵荣在省妇代会上进行交流发言时,就养龙司堡子的事迹专题作了“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发言。1955年10月,贵州民主妇女联合会《通报》第99期发表了堡子村“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报道。1955年12月,毛主席主持编辑的《中国的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收录了此文(第九十篇),并以“本书编者按”的名义,为该文题写了“这一篇文章不长,容易看,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的批示。1958年5月25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参加十三陵水库劳动期间接见“燕子工作组”时指出:“贵州堡子的妇女提出‘男女同工同酬’,你们今天的行动就是在践行同工同酬,现在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了!”从此,“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
毛主席题写的“编者按”,充分肯定了堡子合作社率先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做法,特别是“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的批示,把“男女同工同酬”和男女平等的宪法精神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妇女当家作主,从根本上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在毛主席批示精神的鼓舞下,堡子合作社妇女干劲倍增,在易华先等的带领下,妇女挖井、修堰、补渠、开山造田,甚至在晚上还打着火把劳动。堡子村妇女的苦干,让村里的粮食年年增产,生产建设一直走在全县乃至全省前列,堡子村多次被评为全县“红旗单位”,成为息烽县的“第一面红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堡子村的先进事迹,各地还纷纷组织人员到堡子村参观学习。息烽县当时提出了“远学大寨,近学堡子”的口号。1977年,易华先作为贵州省唯一的女性农民代表,出席党的十一大,受到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从此,堡子经验在全国各乡各社“普遍照办”,“男女同工同酬”在全国蔚然成风,“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而堡子村也成为率先在全国推行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村及“半边天”文化的发祥地。
堡子作为“半边天”文化的发祥地,从息烽县的一个地名,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堡子妇女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伟大壮举,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中国妇女争取解放、追求平等、当家作主的历史演变。2009年12月18日,在黔东南州举行的全国妇联“送温暖、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代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息烽县养龙司乡堡子村“全国妇女教育基地”称号。
2011年8月11日,中国·堡子“半边天”文化陈列馆在堡子村落成。省妇联授予堡子村“贵州妇女学习培训实践基地”牌。这是全国唯一的“半边天”文化陈列馆,占地5408.1平方米,主场馆共二层,占地21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分为八个展厅、七个主题:中国妇女解放之路、男女同工同酬第一村、妇女顶起半边天、半边天文化发祥地、今日堡子、谱写妇女事业新篇章、亲切的关怀。以妇女解放为背景、以堡子妇女争取男女同工同酬为主线,真实全面地再现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辉煌历程,展示了半边天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
2014年底,堡子村实现全部贫困户清零,人均收入达1.5万元;进村路扩宽到6米,发展的交通“动脉”打通,重大治安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重大安全事故等“零发生”,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达100%。2015年,村里修建了污水处理池,全村五个村民组全覆盖。1.6公里的排污管道收集全村133户的生活污水,全部输送到约5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池,处理后的水可用来浇灌菜地,水资源实现了循环利用。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巾帼风范、敢为人先”一脉相承的时代精神在堡子村得以传承和发展,一代又一代堡子妇女积极融入社会各个领域发光发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出一篇篇动人的时代新篇章。堡子村先后获得 “全国妇联教育基地”“全国文明村”“全国精神文明活动示范村”“全国巾帼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
“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后日子更美好。”为了表达心声,堡子村民自编了“十感党恩”的山歌:“一个感恩共产党,翻身把你想,如今当家做主人,土地延包心不慌;二个感恩共产党,吃饭把你想,如今谷米不用愁,有鱼有肉过小康;三个感恩共产党,穿衣把你想,如今件件新衣裳,男女老少穿时装;四个感恩共产党,住房把你想,如今搬进小洋房,美在农家心情爽;五个感恩共产党,出行把你想,如今组组通公路,轿车进家好风光;六个感恩共产党,照明把你想,如今用上节能灯,农村户户亮堂堂;七个感恩共产党,读书把你想,如今免费还供餐,九年义务把学上;八个感恩共产党,看病把你想,如今合医护健康,生病住院有保障;九个感恩共产党,养老把你想,如今社保人人赞,有了困难政府帮;十个感恩共产党,致富把你想,如今田园瓜果香,幸福生活万年长。”
今天的堡子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村绿化美化“颜值”持续提升,乡风文明气象更新:白墙黑瓦的农舍透着美丽的农家风情,木栅栏围绕的庭院素朴清雅,洁净的村道边竖着一块块乡风文明宣传牌,农舍外墙还绘满了一幅幅描述村庄传统文化和道德礼仪的墙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