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895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2-05

多一份理解与包容

 

□刘良军

 

  坊间听闻一则消息:某应届毕业生应聘教师,试讲完毕,本已获得了绝大多数评委的首肯,但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硬是不依不饶,说讲课过程中哪里有硬伤、某处凸显出当事人的备课不严谨,等等,由此导致该毕业生只能是黯然离去。然而旁观者的旁白倒是很能说明问题,即设若那校长回到年轻时代,兴许讲不出如此精彩、精致之课。毋庸置疑,内中希望多一份理解与包容的寓意油然浮出水面。

  一事当前,能不能抱持理解之态,的确颇为重要。而这样一份理解,正是人们常说的换位思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别的不说,至少隔行如隔山,一味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角度考虑问题,恐怕对方即使削足适履,也未必能让自己满意。譬如商场购物,嫌营业员对自己的态度怠慢了一点;银行柜台办事,责怪柜员手脚迟钝了一些……或许这些都能立马给人以不快、不满之感。但只要适时换位思考,多一番扪心自问,可能人家态度“怠慢”,是因为刚刚受到另一顾客的斥责,情绪还没有平复;小妹迟钝,是因为刚刚上班,对业务还不太熟悉、熟练等等,如此一来心态就会变得大不一样,乃至生出几分同情、忧虑或担心,遑论意气用事去指责、一时冲动欲舌战。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某种程度上,包容强调的正是这个道理,意味着基于各人天资禀赋、后天受教育程度、日常兴趣爱好与特长等的不同,某人不能、也不应该要求他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必须宽容、包容地看待,多一份克制与忍让,乃至情不自禁地表达欣赏、赞赏之意。譬如,赵树理《老杨同志》里有言,“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原本村子东、西头之间的贫富差距,竟然在多一份包容的同时,也激发了落后者迎头赶上、后来至上的斗志。反之,如果不包容,认为某人、某户拖了整个村子的后腿,难辞其咎,罪该万死,恐怕落后者只会从此“破罐子破摔”,甘愿一穷到底。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理解与包容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美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对于蔺相如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即位居上卿之高位相当不满,逢人便信誓旦旦,要让其难堪、下不来台。但一次次的“狭路相逢”,蔺相如都选择了避让,极端时不吝请病假不上朝,只为二人不恶脸相向、怒目而视,破坏原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终于“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廉颇蓦然回首,才明白“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的朴素道理,原来人家并非怕自己,而是“计利当计天下利”。由此“负荆请罪”既成为一段佳话,也说明理解与包容诚然如太阳之光芒,在彰显自己明快、明亮、明丽底色的同时,还能给他人以温暖、以鼓舞、以继续前行的力量。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理解与包容看似对别人,其实也是对自己,能在施与别人理解、包容的同时,也同步净化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革新自己、提高自己。譬如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便有过类似的认识经历,与内心深处深刻之体会。即本来车夫已经再三解释了他为何不再拉客(“我”)的理由,而且也获得了“我”的理解与宽容。而正是在这一理解与宽容中,“我”渐渐发现原来自己皮袍下面竟然还藏着一个“小”字,进而此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明显地,理解与包容他人的同时,正是内心世界的又一次自我观照与审视,有利于自己崇德向善不止步、见贤思齐在路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终至“仁者爱人”之君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诚然,能够时时处处事事都做到理解与包容,并非易事,要求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尤其善于时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标对表,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也得看到,倡导理解与包容,并非无原则的包庇与纵容,也需要适时地进行斗争,在斗争中更加彰显理解与包容的本意、真谛。由此,把握好理解与包容的时度效,更说明理解与包容是一门学问,只有在斑斓的日常生活、火热的社会实践中细细品味,积厚成器,才能运用得法,并助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社会早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