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全,遵义市人,民革党员,民革中央画院理事,贵州民革中山书画院副院长,遵义民革书画院院长。主攻中国山水专业画家,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已经形成自己风格的黔山烟云题材水墨技法。
山 色 迷 人 入 画 卷
—— 李德全与他的《黔山烟云》长卷
□庞本驹
李德全老师的纯水墨《黔山烟云》高1.4米、全长31米,长卷一经问世,便轰动遵义画坛,专业画家、书画爱好者争相观看,媒体记者几度采访,一时间成为遵义文化盛事。
长卷虽然只画了两个月,其实准备工作在早些年就开始了。李老师热爱桑梓,特别钟情于贵州山水,多年来以《黔山烟云》为题材进行创作,画尽遵义各地的著名景点,总数已在千幅以上。近几年萌生将遵义各县(市、区)的景点融一纸长卷的念头,并开始构思长卷的创作。2017年年初二,在满街酒肉飘香,春节气氛还很浓烈的时候,他便将自己关进画室,以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语言,独具匠心地将多年对家乡山水的激情尽倾宣纸,创造了一个苍茫雄奇、跌宕疏秀、清绝迥尘的山水世界,其视觉冲击力令观者惊叹不已。观之,顿觉清新空明而又气象万千,活泼灵动却又大气磅礴,有如激动人心的和声交响乐。
长卷中,丙安古镇千姿百媚,碧珏灵秀;习水二郎滩叠水潺潺、幻影摄魂;仁怀云涛漫卷、国酒仙境;乌江奔涌、一泻千里;绥阳卧龙、佛光辉映;正安务本、启蒙愚昧;道真旧城、古风奇趣;务川九母、古木森森;凤冈古堡、太极神奇;余庆他山、恬静销魂;湄潭丽水、千枝映影;浙大西迁、群星点金;会址雄屹、霞光辉映;海龙古囤、雄视绝壁;桐梓娄山,雄关叠翠。古播之域,凌云极顶、峰海涛迤,烟霞无尽。各县(市)著名景点气势磅礴,黔北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我作为他的学生,由于长期相处,对他的笔墨技法有比较深的感悟。李老师性情笃厚质朴、淡泊高雅,画风古朴,总爱辟蹊径,多独创。他常说,墨分五色是中国画的灵魂。画三、四尺宣纸的画不难,但要处理大结构的长卷,不是靠大块大块地图案拼贴,而是要配合笔法的深层表现和墨色的巧妙组合。忽视笔墨的表现力,决不能使长卷有斑驳厚拓、玄冥神秘的效果。
李老师并非科班出身,他的老师就是家乡的自然山水。他经常跋山涉水,观察写生。正是他师自然、师造化,在三十多年的水墨浸润中,如痴如醉,勤奋挥毫。凭借自身对艺术的敏锐感知和勤奋,才终成大器。
其长卷在创作构思上,意在表现质的细腻,中景陡峭山崖上楼台随山布就,形成动势。远景天高云淡,峰峦起伏,更点出“溪山叠萃”主题。外在表现用墨润泽、用笔清爽、线条勾勒劲健,体现画家“澄杯味像”的追求。观其长卷,便会自然冒出陆放翁的诗句:“江波蘸岸绿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你会被笔墨之间所弥漫的清幽、舒爽之气所感染。进而感受到那种亲和自然物象与心灵生发的妙境相融合而产生的无穷魅力。作品整体和谐统一,频增梦幻般视觉效果。山水的皴擦点染,既有传统技法的承袭,又有现代笔墨的创新。云涛山石被画家夸张的表现和虚实相间的叠衬,渲染得生动而富有情趣,拙朴而不失现代感。一看长卷,便会倾心驻足于浑厚雄奇、神秘莫测的云山雾海,徘徊于石涛清新,沁人心脾的画境,在玄机中去领会难得的禅意。要把握长卷的虚实关系除技法外,更多的是作者自身充满内蕴和激情的纯正思维。长卷既纪实,又非现实。没有深厚的功力,难将其意境发挥到极致。
长卷在构图上,讲究空灵,笔势劲疾。强调意象形体结构,师法古人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依靠意象形体结构作为长卷的支撑,不刻意去寻求概念化的东西。在表现时空结构时,注重深远、旷远、幽远的三远结构时空感,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永恒期待。构图茂密而气韵宽畅,豪放而细腻,墨色苍茫而秀逸,特别强调笔墨功力和技术性。表现了他独特的创作特点:纯熟有致,墨灵笔畅,巧染活写,厚积薄发所形成的自然流露。作品或雄浑粗犷、或恬淡静穆、或劲削奇峻、或空灵缥缈。正是他对大自然心悟神会的结晶。在构图中,充分体现传统技法,创作时意气所至,笔笔生发,对古法融会贯通,作品中可以见到董源平淡天真的神采、范宽雄壮整肃的气质、王蒙繁密朴茂的气息、董其昌古秀幽淡的逸趣、石涛高旷严密的骨骼、龚贤浓厚苍莽的墨韵。造型妙得常理,又写实抒情。为避免堵塞之感,常巧妙地用滋润的淡墨加以化解,于是,在雄浑中感觉到一种恬静的意趣。有的地方用大片的云彩遮掩,山峦叠嶂、祥云缭绕,突现神奇的仙境。近景树木盘根错节,山涧瀑布飞流直下,布局得当。
在技法上,以水墨为基调,用笔苍浑老辣,顿挫斩截。善于用雄奇苍秀的笔墨形式塑造自然的美。作画时,先以积墨、焦墨勾勒山形轮廓,再用线皴出明暗和空间,后用淡墨渲染,最后点苔,使画面气韵浓郁、醇厚有味。用笔常用中锋、侧锋、顺锋,用墨除干湿浓淡外,常用破墨和积墨。画树强调枯树神韵,画石和山,多用长短横披麻皴、点皴、斧劈皴表现山的峻峭,使山由自然具象脱胎为富于变幻的艺术景象,使石呈现出多样性。画水,以山石环境而异,使水景形象不流于符号化。画树,注重虬曲盘旋,有视觉张力。用笔豪放洒脱,但不狂躁;用墨,明丽沉静,墨之五色分明,淡雅清脱,把笔墨间的变化发挥到极致。
我看李老师作画,只见他酣畅过瘾地挥毫,把真挚的乡情尽情表达。只有感情的灵窍经过文化浸润,对美才有很深的理解,对艺术才有极好的感悟。李老师青年时代有过不少艺术经历,画过碳精画,曾师从书法家杨大德学习书法,还喜欢音律,尤其钟爱古筝弹奏,这些无疑对他的绘画创作予以了莫大的补养。
长卷史诗般的意境,为李老师在高人鼎立的画坛中争得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实为遵义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