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的关键词“新”“基”“建”
——读《新基建: 全球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新引擎》
□陈 斌
几乎每一次危机,总会引发凯恩斯主义与哈耶克主义之间的激烈争论。为应对眼前这轮因美国战略遏制和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双重夹击下形成的危机,作者认为,新基建正在成为危机应对和大国竞争的关键胜负手,因此必须尽快推动以新的领域、新的地区、新的方式、新的主体和新的内涵等“五新”标志的新基建,以此吸引全球产业链、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破局美国战略遏制。
与美国一味量化宽松不同,新基建主要充分考虑了国内国际的现实条件和体制特点。作者对新基建的论论述全面而具体,通读全书,感觉最突出的还是把握好三个字,即以新领域为牵引龙头的“新”,以补齐新领域配套资源的“基”,以多措并举筹集资金的“建”。
新 就是紧盯引领未来的新引擎
有新基建就有老基建。2008年为应对肇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国家及时启动的4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这轮大建设,不仅大大弥补了我国基础设施短板,还推动高铁基建等行业冲向世界前列,同时也打造了一批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基建狂魔”企业形象。
任泽平等人一直坚持倡导推进新基建,瞄准的是“未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在本书看来,“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指铁路、公路、机场、桥梁,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创新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消费升级重大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
不难看出,作者所倡导的“新基建”,并不单单为了区别于传统基建内涵,更没有与传统基建实行一刀切地剥离开来。只是在推进传统基建的同时,更有必要延续发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集中精力和资源,快速构建以“新领域”为龙头的新基建建设模式。
这种新基建倡议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发合当前现实。以目前中美竞争最为激烈的5G技术为例。随着5G技术的发展,未来衍生出的市场不仅庞大,还可能为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经过数十年的艰苦追赶,目前我国以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5G技术终于跻身强手如林的一线梯队。我国的移动支付、电子商务、新零售、人工智能、共享出行等技术的发展在全球更是具有引领意义,而我国的“全球新经济独角兽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在新基建环境激励下,未来极可能培育出一批紧盯世界发展前沿的高精尖企业。
因此,通过顶层设计,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加大对新领域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极可能催化我国新领域科技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成长为未来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基 就是压实新领域的软硬根基
传统基建对症的是基础设施瓶颈。新基建中不少带有引领性,对传统具有颠覆性,有的还没有经验可循。传统基建可能偏向一些交通不发达地区,而新基建既包括传统的一些“硬”基建,也有一些“软”基建内容,比如人才培养、医疗体系、政策配套等。与传统基建投资对经济拉动影响具有短、平、快特征有着明显不同,新基建投资时间纵深往往更长,有的甚至短期内很难看出效果,比如教育投资,因此需要坚定信念,政策长期激励,持之以恒。
新基建不是一个筐,不是什么都能往里装。在作者看来,新基建尽管没有彻底摒弃传统基建内容,但新基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回到简单的大兴土木老路上去。新基建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但这种打基础不是以传统的“铁公机”为主要代表,而是以新领域为中心。就地域来看,有的甚至与传统基建投资地区有明显区别。比如5G、智能技术、数据中心、充电桩等,眼下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些技术发展越可能走在前面,更可能借助政策扶持,推动新领域在市场中更快落地生根。
作者极力倡导新基建时,也担心一些地方头脑发热,一哄而上,急于求成。虽然新基建也兼顾了公平和效率等问题,但新基建中的许多内容要求极高,不能贪大求全,贪多求快。换句话说,新基建重点是补齐高新领域的资源配置短板,为智力聚集“蝶变”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这绝不是修几条路架几座桥和盖几幢楼便实现得了的。
建 就是多方出击筹措建设资金
作为国际通用货币,美国量化宽松,开闸印钞,本质上是转嫁危机,全球埋单。人民币与美元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走的是不同于美国的发展模式。
新基建当然离不开庞大资金配置。书中建议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优化减税降费、增加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削减民生社保之外的开支、改革财政体制等。后面四条并不陌生,争议最多的往往在于扩大财政赤字这一条。
就财政赤字问题,书中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解读。收支平衡的财政当然是健康的,但危机暴发后,这种健康也就不存在了。或者说,过于追求收支平衡,并不利于纾解现实经济困境。环顾国内外,应对经济危机,或多或少都会在财政赤字上寻求突破。
为突破资金瓶颈,作者认为,“财政应该搞跨期平衡,从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只要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何愁未来财政问题?如果百业萧条,财政何谈平衡。”这句话不难理解,说土点,就是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当然这也对资金投向的科学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只有这样,预期收益才可能大概率真正转化为现实,而不至于赤字变成未来的资金黑洞。
资金问题确实非常重要,不过依笔者拙见,新基建的最大困难可能在于人才。毕竟这种人才的水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应是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出类拔萃的。尤其是当前美国战略遏制趋势短期内难以缓解的情况下,人才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和更加迫切。总而言之,在推进新基建建设的宏大历史叙事中,我们不能因为任何一个“短腿”,而不得不放慢自己的脚步,因此,如何抓紧突破人才瓶颈,很可能是新基建中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