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在“主基调主战略”思想的引领下,开启了不同于以往的发展进程,在同步小康后发赶超的道路上奋勇前进、接续挺进,在西部地区初步实现了“赶超进位”的历史性跨越,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曾长期被“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和“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等词汇标识的西南腹地,“贫困和落后”长期成为示与外界的省份标签。如今斗转星移,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和跨越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不再垫底,生态、交通等指标已经靠前,随着2020年的来临,如期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历史性地撕下了贫困与落后的标签。第二轮西部大开发以来的“贵州之治”,可以说是“中国奇迹”和“ 中国之治”的一个缩影。
历史性撕下贫困与落后的标签
——贵州之治的实践经验及重要意义
□陈正源 韦兴生
一、“贫困之治”捷报频传
第二轮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因地制宜强力推进发展进程,“五个一百”迸发生机,“大扶贫”战略全面推进,经济增速连续九年位居全国前三,全省脱贫攻坚取得深层次、历史性突破。过去的2019年,全省着力打好“四场硬仗”,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从根本上改变了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贫困群众的传统命运,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85%。农业增加值增长5.7%,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坝区亩均产值增长30%以上,农业农村面貌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基本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基本完成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和合格村医配备,基本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老旧住房透风漏雨和人畜混居整治任务,基本解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建成7.87万公里农村“组组通”硬化路。生动实践、丰硕成果表明,作为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主要短板省份之一,贵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过程中提炼出的“五步工作法”“精准四看法”和产业发展“八要素”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五个体系”等贵州经验,成为可圈可点的西部脱贫攻坚示范区,打造了脱贫攻坚的“贵州样板”,对全国其他省地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开放之治”连江达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贵州虽是一个内陆省份,但实际上近海、近边、近江,充分利用这些条件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有潜力可挖。”2016年8月,贵州获批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贵州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交通建设为基础持续夯实硬件设施,围绕构建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对外主动打通通道、对内着力打通经络,实施以农村公路“组组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硬仗。率先成为西部地区第1个、全国第8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又成为西部第1个实现全省建制村道路通畅的省份。成贵高铁建成通车,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43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000公里,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已然形成,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世界前100座高桥中有47座在贵州,堪称世界“桥梁博物馆”。通航机场11个、实现市州全覆盖。乌江“黄金水道”全线通航。与全国110个城市实现互联互通,成为西部第一个全域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省份。同时,加强“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的提档升级,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事实表明,贵州作为中国西南连接华中、华南的重要枢纽,西部“一带一路”重要的陆海连接线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流畅的线路、畅通的经络对全局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性战略作用,在促进东中西区域互动合作中具有重要的协调性地位。
三、“数据之治”抢占先机
近年来,贵州用好先天、先行、先手等优势,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打造了全球首个大数据主题博览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来贺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建成了国家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南方节点等。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指出“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2016年2月,国家同意贵州建设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目前,贵州大数据发展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到“集群聚集期”“优化发展期”,开始推进强化各项措施的落实和完善,健全配套产业体系和大数据标准规范,形成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国家级产业集群。2019年,大数据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推动企业与大数据融合,核心应用“上云”企业超过1.5万家;智能手机、电子元件、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180%、25%和20%以上,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8%以上,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一云一网一平台”建成投用,电子政务网络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一网通办”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100%。鲜活的事例、事实表明,贵州深挖“大数据”的三大价值,壮大“大数据”的三大业态,不断变“数据经济”为“实体经济”,“黔人”不在技穷,这就是贵州实现经济增长的“快速领跑”全国的密码之一。
四、“生态之治”引领未来
已建成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打造“山地公园省”为目标,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集中力量打好“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标志性战役,探索了“河长制”“林长制”,设立了“生态日”,在全国率先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连续举办11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019年,完成营造林520万亩,治理石漠化100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720平方公里,全省森林覆盖率58.5%。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3%,县城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4%和92.3%。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75万户。完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度性改革任务33项。同时,还用好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举办了“酒博会”“民博会”“茶博会”“数博会”“贵洽会”“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等。贵州的发展表明,绿色才是永不败色的底色,生态是美好生活的常态。良好生态环境就是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贵州逐步走出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素质”融合和百姓生活“高品质”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五、“精神之治”动力迸发
近代以来,贵州先后产生过“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涌现出“三线精神”“大关精神”等精神元素,凝炼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自强自信、开放创新、能快则快、团结和谐”“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等不同时期的贵州时代精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认真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示范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省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社会和谐稳定、人心向善,构成了全国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凝练形成了“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如果说精神之治体现在人,贵州涌现出了“村魂”文朝荣,“羊书记”姜仕坤,“当代愚公”黄大发,“年份英雄”邓迎香、“改革先锋”余留芬等一批先进人物。如果说精神之治体现在经验,那么贵州探索出了“顶云经验”“余庆经验”“颇洞经验”“三变”改革经验等可推广、可复制、可操作、受重视的经验样本。事实证明,贵州是需要精神也产生精神的地方,更是厚养精神的胜地,一脉相承、内涵丰富的精神灯塔指引着贵州人民不断攻下“贫困堡垒”,走出“经济洼地”,书写“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