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章里的新体悟
——读《报章里的中国记忆》
□任蓉华
往昔峥嵘,清晰如昨。这是阅读《报章里的中国记忆》一书,带给我的最直接感受。在这部由《文摘报》总编辑刘昆主编的文集中,一篇篇泛黄报章里的文字,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让后来者能与先辈们一同感受彼时彼刻的挑战与超越、光荣与梦想。历经岁月洗礼的新闻报道,焕发出一种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中有坚韧不拔的探索,中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中有催人奋进的力量。
该书以新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报道为蓝本,充分挖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的丰富资源,用“旧报新读”的方式,再现了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人和事。历史、文字、报章、记忆,彼此交织,编就成一个时代不朽的影像,回顾了波澜壮阔的新中国成长史。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国家,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先进、从羸弱到强大的巨变;一个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书中的50余篇新闻报道,恰如一个个音符,奏响了一曲恢宏的交响乐。在回眸重大历史事件方面,有《向世界报道开国大典》《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记》《重新打开高考的大门》;在反映思想解放方面,有《杨西光与真理标准讨论》《“关广梅现象”与“社资”之争》;在凸显社会思潮变迁方面,有《模特风波:美的启蒙与道德争论》《潘晓讨论: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和寻求》;而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方面,有《好一个大“林子”》《美丽的村庄在说话》等等。新中国一路铿锵,坚定前行,谱写了气势如虹的时代篇章。
既关注宏大叙事,也关注新闻事件中的鲜活人物,是该书的特点。《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描写了20世纪50年代,广大海外知识分子冲破西方国家重重阻挠,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情景。《把亘古荒原变全国粮仓》再现了一代共和国热血青年把青春献给北大荒,在人类拓荒史上书写的伟大史诗。《说说三线建设》中,几百万建设者奉献青春乃至生命,为国家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擦亮青蒿素这颗明珠》《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呈现了屠呦呦、袁隆平等科学家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这些可爱可敬的追梦人,把自己的追求与时代同频共振,以涓涓细流形成磅礴力量,推动着整个国家、社会阔步前行。
《报章里的中国记忆》不仅仅是把旧文重编,还通过亲历者的记述,将其与当下社会关联起来。旧报新读,一“旧”一“新”之间,让读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思想解放、社会转型、文化嬗变以及未来发展,产生新的体悟,增进对共和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重温每一篇旧报章,都有一份不一样的感动。不忘初心,瞻望未来,牢记使命,站在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上,中华儿女唯有矢志不渝地继续奋斗,方可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在旧闻中开悟新知,在历史中发现未来,在困境中走向美好。正是无数个体的梦想和奋斗,最终融汇成国家的集体叙事。在国家向前的历史进程中,每个人都像一束光簇拥着另一束光,点亮自己,照亮他人。这是中国最真实、最鲜活的图景,也是中国最深沉、最伟大的力量。
《报章里的中国记忆》
刘 昆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