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造纸是与农耕文明时代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所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这种隶属于“非遗”的东西,在现代化发展趋势下,面临着各种困境。
地扪侗寨探访古法造纸
□高小平
趁着五一假期,我们一行4人来到了黎平县贡茅乡地扪村进行采访考察。经过三个小时的行程,来到了进入地扪村的山脚,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下颠簸,一条水泥小道,盘山而行,几十分钟后终于来到了我们采访的地点地扪村。
下了车,我们步行进入寨中。首先,走过的就是一座风雨桥,桥并不大,和其他侗寨的风雨桥并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只是有些岁月的痕迹沧桑。廊道两边座着一些老人,他们说着侗话,还不停的和我们打招呼,虽然我们听不懂,但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好客。如此纯朴的民风,让我们倍感亲切。我们联系好的向导,这时候才姗姗来迟。他接到我们忙说“对不起!对不起!有点事情耽搁了。”向导说先到他家吃饭,吃完饭以后再带我们到寨子中去了解。跟着向导穿过寨里,爬上一处小坡,就来到向导家中。
闲庭落座,站在庭院中看见钟楼里好不热闹,三三两两的人们挑谷子的,挑米的,纷纷送往钟楼里,观看的我们不知其所以然。问向导:“那是在干什么?”向导道:“那是有人家娶媳妇,寨邻们前来送礼。”好奇的我下去看了看,钟楼里面有人在登记,也看见有人在送钱。回来以后我就问向导,“这有人送谷子送米,也有人送钱是怎么回事?”向导说:“这是有讲究的,送谷子,送米是对主人家的尊重,因为在过去的年代,至亲好友,才能拿出米和谷子来接济别人,钱并不一定能买到实物,所以这个风俗就流传下来,送钱就关系一般的。”我看了看他们挑去的谷子和大米,谷子大约有五六十斤左右,大米大概三四十斤,折合成现金大概也就是100元左右,但这不是钱能够所代表的。
席间端上了菜肴,有民族特色的菜品腌肉,笋子炖排骨,蕨菜炒腊肉,蒜苔炒肉,素白菜汤。旅途劳顿我们大快朵颐,对美食赞不绝口。其间,主人还给我们一人一瓶饮料,可谓热情好客。由于有采访的任务,所以大家滴酒未沾。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尽兴。谢过主人家,在向导的带领下,进入寨中进行采访。
在向导的指引下,来到寨中的一位老人家中,阿公阿婆两人都80多岁了,当我们询问起古法造纸的事宜,老人家一脸茫然,似乎没有听懂我们说些什么。在向导的翻译一下,老人这才听懂我们说的是些什么。老人家告诉我们,地扪古法造纸至少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而且地扪古法造纸全为妇女所为,所生产出来的纸张,除了一部分留着自己用,其他的全部拿到周边的村镇进行物物交换,已换取棉花等实用的物品。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这些纸张是地扪村的重要经济支柱。但是地扪村的古法造纸有相当的季节性,生产时间主要在农历的六七月份,这一是农闲时间,二是这个时节太阳正好,有利于晒纸。地扪村的古法造纸是做一张晒一张,费工费时。也只有在农闲时,村民们才有可能去采伐构树皮这种造纸的主要原料,然后逍构皮麻,刮去外层黑皮晒干,经过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在经过漂洗,选料,堆料,袋洗才能完成原材料的加工。在纸品的生产中,则是将棉絮状纸浆兑水按一定的比例添加猕猴桃根汁,搅拌均匀,在经过浇纸,压纸,晒纸,揭纸,然后包装成品。说话间,老人拿出了许多纸和构树皮原料给我们看,这种浇纸厚薄不均,但却是很好的防潮包装品,村民们都用来女儿出嫁的时候包装衣物以及一些容易回潮的物品。除此之外,这些白皮纸品也被当地的少数民族用来作为宗教祭祀用品,在宗教活动中广为运用。古法造纸是与农耕文明时代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所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这种隶属于“非遗”的东西在现代化发展趋势下,面临着各种困境。
现代化的进程带来了高速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增长,但传统手工的工艺技术却有渐行渐远之势。由于地扪的古法造纸有着很强的季节性,加之现代工业生产的冲击,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传统手工技艺生产的纸制品,而是使用工业化的产品。加上年轻人对民族文化性质的“非遗”价值认识的浅薄与本土文化的不自信,在这样的环境下,地扪古法造纸已经开始停止和萎缩。老艺人,老工匠已经逐渐定格在历史的年轮中,不能不说这是这个行业乃至这个时代莫大的遗憾,这些“非遗”东西的消失,是整个人类社会之殇,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在我们手中断送,这是一种极大的不敬。如何将传统熔铸于现代化的潮流之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拷问。当下,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国家从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与长远角度,极为重视少数民族手工技艺保护与传承。政府加大力度,面对紧迫的现状,也给予了充足的资金及政策扶持。地扪村人文生态博物馆正在逐步建设完善之中,收集整理,继承发展也在逐步得到落实。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兼顾保护生产发展的思路下,加大力度来振兴传统文化与手工技艺,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与工艺、技术多元化的并存与共生。地扪的古法造纸将迎来一个契机,继承,发展,创新,有理由相信地扪村的古法造纸会走出困境,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
黎平县地扪侗寨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