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产业链 提升价值链
贵州打响茶产业提质增效攻坚战
□本报记者 田锦凡
日前,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全省茶产业提质增效的通知》,提出未来3个月将围绕抢抓春茶生产、销售时机,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扩规模、调结构,守安全、稳品质,做品牌、促销售,降成本、提效益,促进贵州茶产业提质增效,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
此举释放的信号是,全省茶产业提质增效攻坚战已全面打响。
千方百计提高茶青下树率
《通知》要求,充分利用地处疫情低风险区、茶青采摘属户外作业防控成本低的有利条件,千方百计组织劳动力上山采摘茶青。茶叶主产县在组织熟练工人入园之时,优先安排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异地扶贫搬迁户到茶园、茶厂就业。
茶区要大力开展双手采茶技能培训、比赛,让双手采茶成为贵州美丽茶山的标配。通过双手采茶现场培训、讲解及演示,拍摄双手采茶视频,为采茶工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便利,并对采茶能手给予奖励。
茶企要严把质量关,按标准收购茶青。各地开展清园行动,全面禁止塑料盆、塑料袋、生活垃圾进入茶山,禁止使用有毒有害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塑料制品储存茶青。
茶区还需密切关注近期可能发生的冰雹、冻害等灾害性天气,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组织编写茶园应对各类灾害的预防措施,鼓励茶企、种植大户参保,增强茶产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着力提高茶青资源附加值
《通知》提出,各茶区要严格对标“贵州绿茶”“三绿一红”及全省主要区域公用品牌标准技术规程,开展标准使用情况督查,对宣传贯彻不力、不按标生产的企业,取消公用品牌使用资格。
茶企要顺应市场需求,多生产一芽多叶产品,加大以绿宝石、凤冈毛峰、黎平香茶等为代表的优质绿茶产品生产力度,把夏秋茶生产摆上重要日程安排,加强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大力普及先进适用加工技术,提高档次并增加附加值。
各地要组织专家攻关,着重解决摊青杀青、做形、干燥环节中的共性问题;组织专家对茶企、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技术骨干开展技术轮训,强化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茶叶审评培训,提升加工人员“边加工边审评边调整工艺”技能。
茶企还需坚定茶产业发展信心,开足马力加快生产干净优质的贵州茶叶。以规模量产来分摊加工厂房等固定资产成本,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加工资源共享或专业化分工,提高加工生产线产能及利用率,降低茶叶生产单位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
全方位宣传推广贵州茶叶
《通知》要求,抢抓春茶生产这个关键时间节点,聚焦目标市场开展贵州茶产业宣传推介,提升贵州茶叶知名度;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确立地位”工作思路,强化“世界茶的起源在中国、中国茶的起源在贵州”概念,用好广播电视、网站、客户端、报刊等资源及活动平台,持续宣传贵州茶产业,大力推广简单便捷的“贵州冲泡”。
积极开拓华北、东北、西北“三北”市场,锁定细分目标市场及消费群体,精心谋划、精准营销。走出去与请进来并重,支持以企业为主体邀请省外黔茶经销商、潜在经销商、消费者、爱茶人士、媒体代表等,举办各类产销对接活动;主动到销区去,通过春茶品茗会、斗茶赛、主题茶会、新品发布会等活动拓展市场。抢抓清明、五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在旅游景区、城市广场、茶山、茶馆举办品茗活动;开展普及茶文化“六进”活动,营造全社会识茶、爱茶、饮茶的良好氛围。
持续开展茶叶电商培训,引导茶企在京东、天猫、淘宝等电商平台开设茶叶店铺,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展视频直播,促进贵州茶叶线上销售。
引导茶企用环保材料包装茶叶,支持企业积极开发3g、4g、5g小袋装及50g、100g、120g等精简小包装,督促企业完善产品包装标签标识,鼓励企业在茶叶包装上印制质量安全追溯、一键网购二维码,促进茶叶包装品牌化应用。
多渠道推动茶农就业增收
《通知》明确,茶区要力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形式,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群众参与茶产业就业、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在茶叶种植、茶园管护、茶青采摘、茶叶加工等环节,同等条件下优先与贫困户建立劳动关系;鼓励丧失劳动力、自身耕作效率低的贫困户,将土地托管、流转或以入股形式交由茶叶合作社统一经营,合作社负责给农户按季度或按月发放相应的资产收益,带动贫困农户增收。鼓励合作社针对贫困社员设置特别股权,将投入合作社的财政专项资金、其它涉农资金全部或部分量化给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入社股金。
据悉,贵州省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已组织4个专家服务工作组,深入茶区指导4月春茶生产。专家将采取田间指导、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指导茶青采摘、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茶园与加工清洁化生产、茶叶加工、标准宣贯等,开展提升茶青采摘及机械化加工技术、标准宣贯、茶叶品质审评、质量安全、冲泡等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