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8期 本期2711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3-13

针对调研发现贵州茶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民盟省委建议:

 

守住质量安全底线 全面提升黔茶品质

 

□本报记者 李 丽

 

  无污染的“干净茶”、生态茶,是贵州茶产业快速发展的优势。不过,贵州茶叶更自信的走向全国、全球还需进一步发力,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全面提升茶叶品质是提速发展茶产业的重要任务。

  近期,民盟贵州省委在调研中发现,贵州茶产业还存在一些未能解决的质量安全问题,如产地环境、农药使用、加工技术、企业管理机制等,急需引起相关各方高度重视。

  据了解,在构建贵州山区茶叶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时,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研究区域进行评价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全省不规则的部分土壤为轻度污染,重金属累积造成的茶园土壤污染形成了茶叶质量安全隐患。

  同时,贵州茶叶的农药检出率远低于GB2673《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量》,所检出的农药慢性摄入风险、急性摄入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而且大部分都很低。在所检出农药中,大部分属于中低风险农药。而在GB2763-2016中,虽未规定最大残留限量指标的唑虫酰胺、吡唑醚菌酯、毒死蜱3种农药,但仍有一定的使用及检出,应引起重视。曾经盛行的催芽素现象,现在虽然减轻不少,亦仍存在逃避性使用的风险。

  加工方面,由于贵州小型茶叶企业较多,大多未经专业培训,标准化制度没能得到切实履行,各种管理制度、加工技术均未成熟,设备水平较为低端,加工过程人与茶叶直接接触等导致茶叶出现二次污染;企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未制定严格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制度,部分企业无进出台账记录、包装材料及来源不详、包装标识不规范等一些不严谨现象,导致茶叶市场鱼目混杂、良莠不齐,加大了产品追溯的难度。

  针对这些问题,为全面提升黔茶品质、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民盟贵州省委建议从5个方面全方位打造贵州“干净茶”。

  首先,从源头大力控制茶叶质量安全。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茶树病虫害会形成抗逆性甚至变异,所以对茶树农药不能停滞不前,应严格按国家标准执行;创建茶叶种植管理及病虫害研究团队,带动茶农科学合理地解决病虫害、规范管理茶园,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做好对茶农的质量安全防控知识培训工作,增强茶农的食品安全、生态保护意识。

  其次,打造贵州“干净茶”系列产品。茶叶及其内含物茶多酚、茶色素、茶氨酸等,具有抗癌、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减肥、抗心血管疾病、保肝护肝等保健药理功能,已为众多研究所证实。因此,茶产品的开发不应仅局限于泡茶,更重要的是对茶资源的深度开发及利用。

  再次,组织科研、管理团队定期进入散户茶园种植基地,开展点对点的食品安全、生态安全、茶叶种植、化肥与农药使用等知识宣传及培训;制定更科学可行的管理标准,并将标准落实至基层,深度改善化肥、农药的使用情况,使化肥、农药补贴及专营店落实到位。

  第四,深度开发贵州茶产业系列产品特别是功能产品,发挥贵州农业的环境资源优势及价值,推进建设并形成一批贵州茶叶的“全国绿色原料供应基地”。

  此外,重新核查贵州茶产业的种植、加工、销售大数据,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打造贵州“干净茶”区块链产业。发布年度贵州茶产业质量安全白皮书,建立全省茶产业质量安全严格的产地准出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并形成全省茶叶质量安全电子地图展示,使黔茶品质提升在阳光下运行,得到国内外市场的充分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