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2692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1-22

贵州乡村振兴的“烟草力量”

 

  在当前脱贫攻坚关键时期,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正在贵州火热展开。烟草是贵州传统优势农业产业,近年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将其坚实的产业基础、高效的组织模式、绿色的生产方式,作为“变革要素”投入贵州当前的农业产业革命,激起了强烈“化学反应”,在乡村振兴事业中贡献了“烟草力量”。

 

农民脱贫致富“稳定剂”

  2019年中秋刚过,秋分将至,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坝桥镇臭水井村村民陈继福的80亩烤烟迎来了丰收,这一季烤烟预计将为他带来20万元的纯收入。

  年轻时外出务工,养儿育女后回家务农,是田坝桥镇很多农民的谋生轨迹,陈继福也是如此。2009年,为了照顾家中老小,27岁的陈继福从深圳回到家乡,投身到当地的“传统”农业产业——烤烟种植中来。

  烤烟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是典型的订单农业,再加上近年来有烟叶保险“兜底”,在陈继福看来,种烟是最稳妥的选择。10年时间,从一开始的30亩到今年的80亩,陈继福一家的烤烟种得有声有色,“2015年,我家里起了200多平的3层楼房,去年又买了12万元的小汽车,日子还过得去。”陈继福说。

  除了在烟田里挖效益,贵州各地烟草公司对烤烟生产设施在闲置季节进行综合利用,帮助烟农多元增收。

  利用烤烟育苗大棚闲置期,水城县阿戛镇烟农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秀珍菇,2018年带动59人务工,其中,贫困户17人,人均增收8000多元,远在福建等地的公司嗅到了商机,选择把工厂建在水城,为当地实体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兴义市雨樟镇五里杠烟叶烘烤工场则把部分烤房改造成烘烤、冷藏两用的设施,在闲置期作为冷库提供给当地的蔬菜种植户使用。

  此外,作为自带产业的扶贫力量,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近年来依托成熟的烤烟产业,通过派驻人员、投入资金、扶持产业、改善设施的方式对水城县进行了重点对口帮扶。在全省烤烟种植计划缩减的情况下,水城县的烤烟计划从2017年的13.3万担增加到了2019年的18万担,烟农收入从1.6亿元增加到2.5亿元,覆盖贫困户2751户、10493人。

  目前,贵州省有烟农7万多户40万人左右,有5万多人在烟农合作社就业,烟叶复烤环节每年有6000多人季节性就业,加上物资生产运输等环节,烟叶产业直接和间接带动社会就业50万人以上,烟农户均收入8万多元。

  此外,2005年以来,贵州烟草共投入资金180亿元,建设水源工程、烟水工程、大型密集烤房、育苗大棚、机耕路,配置农机具、整理土地、水源工程等,这些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并在烤烟生产设施闲置期无偿提供给烟农合作社使用,进一步增加了烟农收入。2018年,贵州省利用烟田和闲置设施开展多元经营,共实现增收7.5亿元,烟农户均增收达到1万元。

 

农业产业革命“催化剂”

  虽然是“传统”产业,但当前烤烟的生产方式并不落后。通过在全省建设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大范围、高频次培训烟农,烤烟在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重点环节实现了高度专业化服务,形成了“种植在户、服务在队、管理在社”的生产组织模式。

  换言之,分工更加明确、生产效率更高、参与门槛更低的现代烟草农业正在成型。

  受益于这样的转变,田坝桥镇硝灰洞村的贫困户也成为烤烟产业的参与者。硝灰洞村2018年成立新渠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11户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

  “我们的部分贫困户缺少劳动能力和生产技术,但是依托烟农专业合作社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我们还是能保证300多亩烤烟顺利采收、烘烤。”硝灰洞村党支部书记王琼介绍,贫困户每年能获得合作社收益10%的保底分红,有劳动能力和技术的也可以在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真正实现了产业与农民增收的利益联结。

  2019年9月上旬,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白碗窑镇烟区产业综合体内,烟叶采收刚刚结束,烤烟地里留下一茬茬1米多高的烟杆,烟杆之间,一棵棵豌豆苗已经冒出了头。

  岔米坝区是白碗窑镇烟区产业综合体的核心区域,是一块面积934亩的坝区。2018年以来,贵州启动对全省1725块500亩以上大坝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行动。白碗窑镇也在探索,如何让传统烟区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田”。

  “我们立足本地实际,利用烟草生产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在坝区推进‘烟+菜’的生产模式。”白碗窑镇副镇长付芝胜介绍,当地政府和烟草公司合作建设了烟区产业综合体,在综合体区域推广“一季多收”、烟菜轮作模式。

  “烤烟采收以后,我们在烟杆中间种上豌豆,用烤烟杆作为碗豆苗攀爬支撑物,可以降低大量人工支架的成本,也提高了每年土地的利用率。”岔米村烟农张国明告诉记者,他种烟10年来,去年第一次尝试在烟田种了10亩豌豆,没想到一季豌豆就增收了2万多元。

  烟菜轮作模式推广以来,白碗窑镇政府、烟叶站及当地的宜民烤烟合作社对烟农们进行了多轮次的技术培训,如今烟农们种菜也是一把好手。由于种植上了规模,又有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合作社的蔬菜还被兴义市农产品购销平台公司采购,打进了机关、学校等单位食堂。这让张国明更有信心,2019年将蔬菜种植规模扩大到了15亩。

  烟菜轮作土地怎么合理安排?宜民烤烟合作社以生产结余资金作为调节杠杆,按照市场价流转1000亩土地,又以低于市场价100元的价格反包给用户。农户每年按照合作社的统一调配,在划定的区块内开展烤烟、蔬菜种植,从而达到烟叶提质增效、农户多元增收的总体目标。

  烤烟成熟的生产组织模式、完善的培训机制、稳定的资金保障模式、合理的利益链接机制等变革“要素”,在推进烟草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在广大烟区催生了多种农业形态,大大提高了烟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成为贵州农业产业革命的靓丽缩影。

 

农村生态环境“还原剂”

  烤烟秸秆是烤烟种植中产生的主要生物废弃物,烤烟采收后,烟农以往多以焚烧的方式处理。不过,这样的场景在毕节市威宁县的烟区已成为历史。

  2018年初,烟草国家级生物炭基肥研究中心与联合实验室在毕节落成。同时,威宁高原烟海烟草合作社和上海时科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了金叶丰生物炭基肥厂,将烟区产生的烟草秸秆和烟梗等生物废弃物“变废为宝”,建立了烟草炭基肥循环产业链。

  记者在工厂生产车间看到,烟草秸秆、烟梗、松塔等生物质经过烘干、碳化、粉碎之后,以1:4的比例添加进酒糟、油糠、菇渣等混合发酵成的有机肥中,成为炭基有机肥。“碳化过程会产生大量热能,这些热能又被利用在烘干环节,整个生产过程十分节能。”炭基肥厂厂长吴留春说。

  威宁县烟草专卖局(公司)工作人员杨丰辅介绍,炭基有机肥可以增强烟株抗旱、抗病能力,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同时有效提高烟叶品质。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证明,生物炭及其衍生的生物炭基肥在改良酸性土壤、提高土壤通透性、钝化重金属污染等方面有明显作用。”杨丰辅说,为了提高秸秆收集率,烟草公司和烟农合作社共同出资,以每吨400元补贴农户。

  土壤改良事关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炭基有机肥厂自投产以来,还积极开拓大农业市场。2019年已在中药材、茶叶、香葱、魔芋等作物上推广1万余亩。2019年,烟草在全省推广有机肥、炭基有机肥共12万吨。

  不只是炭基有机肥,环保理念贯穿了烤烟生产的整个产业链。

  2013年开始,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把蚜茧蜂防治烟蚜的生物防治技术在全省推广,以减少农药施用量。2019年,全省繁育蚜茧蜂达35亿头,在烟草上推广应用165万亩,并在大农业上推广应用156.6万亩。近年来,又建成年产蠋蝽3000余万头的烟草天敌昆虫繁殖基地。

  烟草还在贵州开展废弃农地膜回收工作,在全省建成15个废旧农地膜回收加工场,地膜清除回收环节每年向烟农补贴6000万元以上。2018年,烤烟地膜回收利用80%以上。

  积极探索生物质能、空气能热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煤烘烤,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19年,烟草在全省推广新能源烤房9300座以上,减少燃煤4.6万吨。

  通过施好“一袋肥”、放飞“一只虫”、回收“一张膜”、升级“一座房”等一系列工作,烟草构建起了完善的绿色生产体系,引领了大农业绿色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生态增值。

(新华网 卢志佳)

 

 4079-A4-1.jpg

烟苗大棚移苗后为烟农开辟增收途径涌现出的新风景。

 

 4079-A4-2.jpg

省烟草局帮扶水城县阿戛镇捐赠资金修建的农民培训学校。

 

4079-A4-3.jpg 

烟田远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