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2期 本期2656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1-26

  据统计,贵州旅游业已连续3年实现接待游客增速“井喷”,赴黔旅游人数从5亿增至近10亿。紧扣全域旅游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贵州旅游正行驶在发展快车道上。但同时,也存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民族文化旅游处于较低水平、旅游产品缺乏个性特点及鲜明特色等问题。因此,急需在推动发展中不断优化完善、转型升级。本刊撷取地方、企业及业界人士的实践及观点,从多个角度展现贵州文旅融合新面貌,并为改变上述现状提供不同视角的答案。

 

余庆:“旅居农家”户户有余

 

  建议省政府将余庆作为贵州北线红色文化旅游圈和东线民族风情旅游圈的重要节点,纳入贵州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建议省政府统筹规划、开发和保护“千里乌江·百里画廊”,开通乌江航运,充分发挥乌江黄金水道的作用……

  当“游贵州第一大湖、观亚洲第一高坝、拜世界第一长龙”早已成为余庆的新名片,飞龙寨国家级4A景区、红渡国家级3A景区、飞龙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大乌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已然成为游人必到打卡地时,余庆县委、县政府创新思路,瞄准乡村旅游市场,整合县内优良的生态环境、传统民居、农耕文化等资源,对县域一批山水资源富集、适宜休闲旅游的乡村进行规划打造,引进公司推进“旅居农家”一体化建设。依托“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优势资源,该县目前已建成余庆坊·玉河、余庆坊·红渡等乡村旅游景点7个,带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推动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旅居农家”主要有三大模式:村庄型、景区型、红色文化体验区型。

  旅游村庄型——美丽村庄+旅居农家,即政府指导+群众自建+闲产利用+游客旅居模式。余庆县松烟镇白沙水乡,与享誉黔北的他山文化发源地——他山、中国诗词楹联基地——星宿岩比邻,与湖南中烟原料基地松烟万亩烤烟育苗大棚相依而建,紧靠“中国第一骑游小镇”松烟镇,共享城镇生活、商业、娱乐、骑游、医疗等公共服务。目前共有家庭旅馆4家、客房53间,餐饮5家,可同时接待游客100余人。此外,村民多为“两栖”生态移民,每年3至10月份回到原迁地发展农业生产,闲置的房屋按每人每月1000元至1500元的价格租赁给重庆、成都等地前来避暑观光的游客临时居住,为前来休闲、观光、骑游、避暑等“候鸟式”游客提供旅居服务的同时,并提供反季节蔬菜种植等农事体验。

  旅游景区型——乡村旅游+旅居农家,即政府主导+景区带动+市场运作+游客旅居模式。余庆县龙家镇七彩仙峰,以打造亲水欢乐、休闲避暑、民俗展示、农事体验等为目的,依托仙峰河流域旅游资源,规划建设了亲水欢乐体验基地、野外拓展训练部落、农耕文化影视基地、飞行基地、垂钓基地、滑雪场等项目,形成了交通便捷、主题鲜明、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景区,当地群众通过开设乡村旅馆、租赁闲置房产、开办特色餐饮、出售土特产品、展示民俗风情等形式,为城市人群提供旅居服务。目前该景区拥有2家宾馆、6家家庭旅社,共300余床位。

  红色文化体验区型——红色文化+旅居农家,即高端策划+多元合作+企业运营+游客旅居的模式。余庆坊·红渡是余庆县与旅居农家(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红色文化体验区、传统村落改造示范区项目,旨在推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旅游驱动下的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目前,余庆坊·红渡已形成土净、水净、气净、食净,养眼、养老、养神、养胃、养心,农家故事化、设施宾馆化、服务标准化、田园景观化、民俗常态化、价格透明化等“四净五养六化”的标准,满足了北上广渝等都市人群体验余庆风土人情、风味美食、风景田园的旅居需求。

  截至目前,余庆县“旅居农家”示范点形成了“行有路、食有味、居有邻、乐有趣”的产业格局,“一院一景、一户一品”的高品质客栈星罗棋布,“稻梦空间”、红色体验场、景观农业等旅游设施随处可见,“油茶花节”“茶园骑游”“攀岩邀请赛”等特色活动精彩纷呈,兴旺了乡村旅游产业,加快了“全景余庆、全域旅游”的进程,成为了余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文/本报记者 李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