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639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25

彭承军:艺术的道路 就是不断的认清自己

 

□本报记者 万里燕

 

  今年3月,我随贵州美术馆前往威宁出差,乍暖还寒的天气中,到了草海候鸟观测站。因为工作的关系,威宁也来过数次,春夏秋冬各有各的景致,百看不厌。这次我们到达的时候已是下午四点,日头仿佛还高高在上,早春的阳光虽不温暖却耀眼,灿烂的洒在草海之上。哪知到了5点,日头仿佛一下就失去了力气,在我们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在地平线上隐去了半个身影,就在这半明半昧的光线中,反而衬托出草海周围特有的草生植物,在一片幽静的草海背景中,突然出现了一片片剪影,贵州美术馆馆长陈争就在这样的气氛下抓拍了一张照片:在一片无云的幽蓝天空下,广阔的草海连着天边淡蓝的远山,近处两只小舟交错,停泊在湖面上,周围是草海特有的植物和浅滩。这幅照片中深深浅浅的蓝撩人心弦,构图精妙而富有想象力,我当即发到了朋友圈。4月,彭承军向我要这张照片,说想作为绘画素材。7月,他发了一张作品给我,我惊艳之际才发现他原来用了照片的素材作为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参选作品,后来这张作品入选为进京作品,这就是《吉祥方舟渡》的来龙去脉。

  作为贵阳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的彭承军,是我自从做艺术报道后接触的最早的一批艺术家之一,但由于他的低调谦逊,除了参展作品外,我几乎没有更多机会看到他的画。即便如此,从我看到的有限的作品中,我也认为他是贵州油画界最优秀的画家之一。

  油画的欣赏可以从各个角度,从造型,从色彩,从构图,从笔触,从意境,从层次,从制作……,彭承军的油画在各个方面都能令人惊喜,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色彩、意境和制作。

  曾经我认为油画家的沉重画箱里装满了各种颜料,每画一幅画起码需要二三十种不同的色彩。但在后来我与各位油画家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技巧越强的油画家的调色盘上越干净,一些大师们往往一次作画只需要四五种颜料,就可以在画布上实现上百种色彩与明暗的变化。了解色彩原理的人都知道,以“三原色”为基础,根据比例不同,可以调出绝大部分可见颜色。彭承军在九十年代于中央美术学院深造,他认为当时对他今后的艺术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就是“限色”训练——即以有限的色彩变化出无限的色彩。但这绝对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彭承军从初期那种色彩浓烈的风格慢慢转变到今日的雅致内敛又层次分明,其中的磨练非一年两年。

  以本次全国美展的进京作品《吉祥方舟渡》为例,色彩的运用可谓精妙而高级。与原照片的蓝色调不同,彭承军将整个画面的基调都加入了灰色的比例,这也是近年来最为高级的配色——莫兰迪色系,灰色的加入会增加颜色的质感,让画面呈现一种静态的和谐美。但灰色是油画中品味最高也最难驾驭的颜色,稍不注意就会败坏整个画面的干净和精致,经过反复训练的“恰到好处”是关键。《吉祥方舟渡》在灰色的基调下让色彩层层过渡:远处灰蓝的天空旷远,天空下是橘灰色的植物和灰黄色的浅滩,衬着灰绿色的草海,一眼万年般的宁静,最近处是灰白的羊群正要从一艘小舟上下来,画面色彩层层递进,有一种舒适的张力。

  同样以《吉祥方舟渡》为例,可以体会到彭承军在画面意境上的打磨。整个画面构图以小舟和羊群为视线焦点,挤得满满的羊群正要从靠岸的小舟上下来,观众仿佛可以听到羊群骚动的咩咩声,但将视线推出去,看到后面的浅滩与植物,波澜不惊的湖面,甚至连一丝风也没有,天空无云,水面无波,有一种亘古的宁静。这样的一动一静,虚与实的结合,彭承军在这幅作品中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让这幅作品的意境变得深远又耐人寻味。同样“吉祥方舟渡”这个名字也饱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吉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方面,“祥”字又暗藏了“羊”;“方舟渡”来自于唐陈希烈《奉和圣制三月三日》:“锦缆方舟渡,琼筵太乐张。”这幅作品没有表现一个人,也没有浓烈明艳的色彩,但中国人那种含蓄的对当今盛世赞扬的情怀反而更加令人回味深远。

  画面制作是彭承军作品又一大亮点。以《透过雨季飘来的和风》为例,画面上的羊毛质感表现尤其让人惊叹。将画面放大仔细观看,彭承军对羊毛细节的处理达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厚实的打着卷儿的羊毛,让人忍不住想把手埋进去,透过画面就能感受到羊毛温暖而柔软的触感。配合羊毛的触感,周围的灌木和草丛也做了毛茸茸的处理,让整个画面柔美而和谐。

  九届全国美展曾以羊为题材入选的彭承军,时隔二十年,又以羊为主体再次入选全国美展,而在此间的二十年中,彭承军在人物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与尝试,也陆续有不少人物题材的作品入选全国大大小小的展览。而本届全国美展再次画羊又让他找回了在这个题材上的灵感与激情,下一步可以期望彭承军更多在羊与人物上的不同尝试。

  “艺术的道路就是不断的认清自己。”在我与彭承军谈到本次全国美展入选之事时,他这样总结道。也许艺术的道路并不是一路向前,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好的艺术家不会满足于局限一个方面,哪怕这个方面是他最为拿手的。不断在不同方面尝试,不断找到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不断与自己较劲,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这是艺术的乐趣,更是艺术的真谛!

 

彭承军个人简介

  彭承军,男,1964年生于贵阳, 198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1995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贵州省美术家协主席团成员,贵州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画院学术委员,贵州省油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贵阳市美协副主席,市管专家,贵阳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