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624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9-24

新时代·民营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观察:

 

产业扶贫“造血”引来乡村“活水”

 

□李 方 王婉莹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在稳定增长、创业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指引下,广大民营企业积极投身“万企帮万村”行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坚实力量。

  9月上旬,“新时代·民营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走访调研团对贵州、湖北、江苏等地民企的调研结果显示,不少民企在产业扶贫中发挥优势、主动作为,探索出多种扶贫路径及模式,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有效激发贫困地区的生产活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了脱贫攻坚提质增效。

 

多种模式探索扶贫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造血式”产业扶贫正当时。走访发现,不少民企结合帮扶乡村的优势、特色,在建立长效扶贫脱贫机制上形成了很好的探索,如文化旅游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电商平台扶贫等。

  以现代物流、供应链服务为主业的卓尔控股有限公司,把社会责任做成企业基因,累计投入救灾、助学、文化体育事业及产业扶贫约25亿元。近年来在精准扶贫行动号召下,通过“产业投资促进就业创业、电商平台打造一村一品、资源嫁接培育特色产业、扶贫基金托底教育医疗”精准帮扶机制,全面助力乡村脱贫。如以文旅产业切入产业扶贫,在湖北罗田、长阳、孝感、赤壁、恩施等地投入数十亿元发展全域旅游。卓尔小镇桃花驿项目每年为当地村民产生各类收入600多万元,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40多个、间接就业岗位上千个。

  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红外核心器件、红外热成像及综合光电系统、高科技红外系统国防类产品和民用消费类产品研发生产,积极发挥自身高新技术特长,与内蒙古兴安盟结成对子,开展无人直升机、红外技术探测森林防火等事项,通过导入相关产业,帮助兴安精准扶贫。

  有特色产业支撑,才有“好山好水富地方”。电商企业发挥大数据优势,有效对接供需,开辟了脱贫新途径。苏宁发挥O2O平台优势,在线上开设400多家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覆盖100余个国家级贫困县;在线下,运营团队深入贫困乡村“出谋划策”,助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出赞皇板栗、湘西蜜柚、广元核桃等一批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苏宁推动贫困县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助力农产品销售,累计销售农产品逾70亿元。

  除了产业扶贫,苏宁还采取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捐资扶贫等措施,提供民企扶贫的“苏宁方案”。如通过创办扶贫实训店,对建档立卡、低收入家庭进行定点定向实训,2018年底已覆盖100余个国家级贫困县,累计解决就业问题5017人;开展农村电商培训超40万人次,带动回乡创业就业青年超1万人。

  贵州白山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专注于数据服务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发挥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优势,联合“云上贵州”搭建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打造数字农场、电商平台,为贵州4个区域农场完成1.5万亩耕地数字化改造,为当地农户提供精准种植指导,培育优质农产品,帮助茶叶、薏仁米两个典型品类农产品打通产销对接,助力“黔货出山”。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民企对脱贫攻坚的热情、行动,无疑为减贫事业贡献了诸多力量。走访调研团资深财经媒体人、浙江报业协会副会长徐峻表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拓宽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扶贫先扶志,产业扶贫最终需贫困群众亲身参与,就近解决就业问题,才能既在物质上脱贫、又在精神上脱贫,从而理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深刻含义。对此,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积极引领民企参与脱贫攻坚,涌现出许多成功案例。

  陶华碧白手起家创造的“老干妈”已是贵州第一民企,近20年快速发展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辣椒调味品品牌。目前,老干妈在贵州省内有3个生产厂区,总面积达750亩,员工近5000人,其中八成来自贵州贫困乡镇。民企通过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为贫困家庭带来了稳定收入。

  同样遍布贵阳街巷的远超炒货,也通过小小的炒货店解决了上千人就业问题。贵阳远超炒货公司总经理邓金富说:“远超现有400多家连锁店,员工80%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可以吸纳上千人就业;连锁店店主80%是返乡创业人员。种植葵花、鲜花、果蔬等十来个特色农产品的种养殖合作社,也带动300多户贫困户参与,其中建卡立档户有9户。”

  贵州长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蔬菜育苗、种植、销售于一体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上亿元。目前,已在清镇、毕节等地建成5个蔬菜基地,占地面积9000余亩,累计吸纳固定就业人员300余人、临时就业人员1000余人;产销合作农户达300余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

  在脱贫攻坚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广大民企无论规模大小,均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干劲、有效的策略投入精准脱贫行动中,不断推动脱贫攻坚提质增效。“贵州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最大的贡献,就是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为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收入,这才是最大的民生。”徐峻说。

  自2015年10月启动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来自全国工商联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5.54万家民企参与帮扶6.28万个村,其中产业扶贫597.52亿元、公益扶贫115.65亿元,就业帮扶安置54.92万人、技能帮扶培训58.31万人,帮扶贫困人口数达755.98万人。

  2018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在“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回信说,“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踊跃投身脱贫攻坚,帮助众多贫困群众过上了好日子,我非常欣慰”“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家把握时代大势、坚定发展信心,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合力开创民营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