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7期 本期26187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9-12

医疗战线的模范 身边学习的榜样

 

——贵州省人民医院“身边的榜样”人物群体素描

 

□邱 焰 本报记者 黄福九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全面推进健康贵州建设和深化医改的决策部署,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等一系列指示精神,贵州省人民医院坚持守好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底线,全面推进医疗改革落地见效,深入践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个坚持”新思路,大力实施“789健康行动”和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八大工程”,为全省医疗战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作出了新的贡献!

  近期,该院推出的“身边的榜样”,一次次医疗的实践,一回回热忱的服务,一声声真诚的问候,一桩桩鲜活的事例,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把省委、省政府、省卫健委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用行动真实地体现出来,为全院医护人员学习、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省卫健委关于推进健康贵州建设和深化医改的决策部署,营造了一个浓浓的比学赶帮超氛围。

  在这里,记者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叶贤伟:用赤诚的脚步踏遍贵州山山水水

 4005-B2-1.jpg

  在贵州,有一位从城里来的“赤脚医生”,他的医药箱里装的不止是药品,更有知识、技术和一颗仁心,他不止救死扶伤,还授人以“医”。

  多年来,一步一个脚印,足迹早已遍布贵州88个市区县。

  他就是叶贤伟,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与团队一起在省内率先成立了呼吸重症监护室,深入专研开展危重症抢救技术,使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明显提升。从医多年来,一直在振兴贵州医疗事业、提高全省呼吸医疗水平的路上不断探索和追寻。

  面对疑难杂症,作为医生的叶贤伟敢于向病魔宣战,为病人解除痛苦。面对贵州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从2013年开始,叶贤伟意识到基层医疗亟待提升,于是他又多了一个角色——从城市来的“赤脚医生”。

  自2013年,叶贤伟走遍全省各地州市主持省内呼吸疾病知识基层巡讲,将最新的专业前沿知识、最实用的医疗技术带到乡镇农村,使得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足不出户,就能接收新知识、新技术。“要想真正造福百姓,解决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就必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叶贤伟成立的贵州省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使得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科与省内基层医疗机构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开通了绿色通道。

  多年来,他带领团队无数次下到基层,免费义务送医疗技术下乡,在基层医院的会议室甚至附近小学的空置场地做培训,亲自走进病房开展教学查房活动,带领呼吸、心内、放射等学科的专家到贵州省内乡、县、市级医疗机构,进行学术讲座、技术扶贫等。他就像一个从城里来的赤脚医生,医药箱里装着知识、技术和一颗仁心,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自2013年起,叶贤伟的多重身份带给他的是肩负重任、不分白昼、周末及节假日几乎无休的日子。

  人间四月芳菲尽。当大多数人都在晒家人春游合照时,叶贤伟的朋友圈里,记录的只有哪年哪月哪日,贵州医疗事业又有了什么点滴的新进展。在2017年10月,他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全国竞赛中,贵州一名优秀基层选手,是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高铁、飞机。叶贤伟得知情况后非常感动、感慨,他认为这些基层医生脚踏实地为最基层的患者服务,但由于贵州山区交通不便、人口分散、边远闭塞等,学习机会对他们来说非常珍贵。“只有培养好这些基层骨干,才能更好地带动基层医疗发展。”

  令他欣慰的是,送医疗下乡多年的努力有了收获,许多县医院在经过培训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逐渐获得老百姓信赖。危重病人在绿色通道中得以双向转诊,大大减轻了病人痛苦和负担。不少医院在对设备和技术有了深入了解后,还添置了气管镜、无创呼吸机等常用设备,并开始重点打造呼吸专业,为患者尽快康复带去了福音。

  扎根贵州医疗事业十多年,让叶贤伟看到一个欠缺医术的误诊对于病人有多么雪上加霜;多年与病人打交道,让叶贤伟明白老百姓要从偏远地区来省城看病有多不容易;长期关注基层,也让叶贤伟深知一场大病给一个农村家庭带来的压力和痛苦有多沉重。他默默将解除百姓疾苦的重任都装在心里,一面忙着推进基层医疗提升计划,一面忙着救治重症病人,常常是夜晚刚进家门就接到急救病人的电话,饭都来不及吃一口就开始术前准备、做手术、术后观察,等抬起头来时,窗外的天已蒙蒙亮。

  只为普天少病痛,只为在脱贫攻坚的战线上尽一份医者的力量。多年来,叶贤伟用脚步、用时间、用真情,在贵州这片异乡土地上,诠释了一份简单而深重的医者仁心。

 

吴强:在贵州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4005-B2-2.jpg

  查房、会诊、介入手术、参与各种学术研究,他每年手术600余台次,办公桌上的台历满满记录着每周的工作安排……

  从规章制度、诊疗流程到医疗技术,他在帮扶各级医院心内科的学科建设和医疗质量提升的道路上,事无巨细……

  1992年大学毕业来到省医心内科工作,至今是他奋战在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一线的第27年个年头。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省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吴强,在医疗事业的征程中,不曾停下脚步。

  “心脏是人体的生命器官,一刻也不能停止。突发心脏疾病时,需要医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已成为吴强多年的习惯。虽然工作辛苦,有时也不能得到患者和家属的完全理解,但他从未想过放弃。每次挽救病人的生命、攻克疑难复杂的疾病,对他都是极大的鼓舞。

  2000年前后,贵州省人民医院按照原省卫生厅的要求,对口帮扶各级医院心内科的学科建设和医疗质量提升。2002年,吴强博士毕业返回省医后即积极参与其中。“在心内科介入手术中,有时患者的病情变化非常快,不仅需要必备的药品、器械,更需要临床医生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治疗技术,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吴强说,刚开始负责帮扶工作时,基层医院不仅硬件配置不齐全,更存在规章制度、诊疗流程不规范等问题急需解决。

  2009年,贵州省人民医院获评“国家心脏介入(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心病)规范化培训基地”,基层医院可以委派医生到省医心内科接受半年至一年的规范化培训,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

  每当基层医院遇到疑难复杂危重的病例,吴强总会亲自到各医院带教、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全省9个市州20余家医院,开展介入心脏病学诊疗工作。经过多年的帮扶,各级医院的诊疗能力明显提升——常见心血管病变能够及时、有效处理;很多学员回到当地,成为基层医院的科室主任、学科骨干,把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运用到学科的建设中。

  吴强长期在临床一线为广大患者服务,他的不懈努力和严谨作风,使得各项医疗指标均处于省内同行前列,且无一例医疗事故发生。同时,作为研究生导师,他招收博士、硕士共30名(已毕业25名),指导研究生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常年指导访问学者、规培学员和进修医师,提升其科研与临床技能,现多人已成为当地学科带头人。

  他将自己的智慧和热血都奉献在医疗事业上,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致力于贵州全省各级医院心脏病的学科发展、建设及人才培养,为推进分级诊疗,推广新技术、新项目,规范诊疗行为,方便全省各地人民群众就地就诊做出了重要贡献。

  只为在贵州的大地上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吴强还在一路前行着!

 

查艳:用大爱扛起家乡医疗发展的重任

4005-B2-3.jpg 

  查房、听诊、嘱咐注意事项、召集医生做疑难病例讨论会……直到饭点,查艳才能稍微歇上一歇。取下口罩,查艳明亮的笑容挂在脸上。难道这样每天连轴转不累么?查艳轻松一答,“习惯了。365天乘24小时,20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查艳,现任贵州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翻开她的从医履历,忙,是常态。

  2008年,查艳完成了在日本长崎大学肾脏病学专业的学习,完成了博士后工作,毅然放弃留在长崎大学工作的邀请,选择回到家乡,担任贵州省人民医院肾脏风湿内科主任。

  在她的带领下,全科医务人员仅用5年时间,把一个仅有24张床位、5台血透机、4位大夫的小型科室,建设成为拥有77张床位、60台血透机、25位专科大夫的省级重点学科。她先后组建肾脏病理、肾穿活检等8个亚专业组,迅速建立起一支创新人才团队。

  “有一次面对情绪失控、持刀自戗的患者,我当时根本来不及想就冲上去想控制住狂躁的患者,结果就被患者砍伤住院,但是还好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查艳待伤情恢复后又迅速战斗在临床一线。她常年坚持每天下班前再巡查每一位危重患者,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指导治疗。把点滴时间都用在了病人身上,却从未接送过上学的儿子。就连年迈的老母亲股骨颈骨折和腰椎粉粹性骨折,她都没有因此请一天假。

  她深知培育专业团队对于医疗发展的重要作用,她始终把培育优秀人才、学科队伍放在首位。坚持派遣团队优秀医务人员赴贫困山区开展医务帮扶,为基层群众送医送药。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传授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诊疗方法,先后为基层肾科培养500多名血透和腹透专业医护人员,有效减少了尿毒症患者“因病至贫、因病返贫”的发生。

  在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同时,查艳从未放松对科研工作的攀登,她跟踪国内外肾病研究前沿,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在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一些救治危重症方面,享有较深的造诣。

  这些年来,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作为贵州省重点学科和慢性肾脏病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领衔人,带领团队将贵州省医肾内科打造成了“中国腹地膜透析卫星中心”、国家级“血液透析培训基地”;为全省88个市州县培养了600余名血透、腹透医护人员;将慢性肾损害敢于诱导一体化治疗技术广泛推广到贵州107家医疗机构,覆盖全省79个县,40余万人次受益,帮助贫困地区尿毒症患者解决了透析难的问题……

  在汶川抗震救灾、平塘煤矿透水事件、抗击危重症“手足口病”、“禽流感”、“甲流”等重大医疗卫生突发事件中,也总有查艳的身影,她带头成立本学科的专家组,牵头会诊、靠前指挥。看似温柔娴静的她,其实始终把患者放在心中、把家乡医疗发展的重任扛在肩上。在“连轴转”的时光里,把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智慧,都贡献给了家乡的医疗事业。

 

石承先:在医疗事业的道路上探索不止

 4005-B2-4.jpg

  他来自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个布依人家,童年时的他,总是看到村医走家串户,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但由于条件和技术有限,那时候,老百姓看病还是困难重重。于是,他从小树立志向,要做一名为患者着想、且不断攀登医学高峰的好医生。

  带着这份发着光的理想,至今,石承先已从医42年,长期从事肝胆外科研究,长期握着手术刀,在这一领域抛洒着汗水。

  年轻时,从毕业留校、参与各项相关研究获奖,到重回校园攻读硕士,研究成果再次获奖,一步一个脚印的石承先羽翼渐丰,从1992年开始,他转入急性胰腺炎的研究。通过系列研究,发现急性胰腺炎的轻重与胰管压力有关系,采用早期胰管减压可减轻胰腺和重要器官损伤,急性胰管梗阻可以降低胰腺血流量,而早期胰管减压可以改善胰腺血流量,这一观点在国际上是首次提出。

  2000年7月至2001年1月,石承先作为访问学者到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学习研究。两次在肝胆胰外科报告其在国内的研究成果,在此期间,石承先作为第一作者写的论文“急性胰管梗阻、胰管减压和L精氨酸对胰腺血流量的影响”在欧洲肝胆胰协会上报告,获得众多专家一致好评,该论文很快将发表于国际著名的《斯堪地纳维亚医学杂志》。

  切口小、伤口恢复快、减轻病人的痛苦……1993年,石承先是贵州第一批最早开始做腹腔镜胆囊胆管手术的医生,在石承先和像他一样的医护人员的努力之下,如今,这样的微创手术已经在全省各地普及开来,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去了福音。

  石承先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胰病比单纯用西医好,尤其是胰腺炎、胆囊炎和老年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方面更是如此。他与同事们一起成功地尝试了这一治疗方案,在多年深入研究和多次临床诊治中,重症胰腺炎死亡率从80年代的50%左右,降至如今的5%左右。

  来到贵州省人民医院后,石承先分管医疗方面的管理工作,行政事务繁杂,但他同时还指导4个硕士研究生,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虽苦犹乐。至今,石承先已发表论文20多篇,还主编出版专著《中西医结合老年普通外科学》,其中他执笔撰写的部分近30万字。

  石承先总说,医生这份职业,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除了在医术上精益求精,更要有良好的医德。多年来,他带着童年时就在心中萌芽的理想和信念,带着对这份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在医学的道路上,探索不止。

 

蔡运昌:把一生心血扑在医疗事业上

 4005-B2-5.jpg

  在医学事业中不断勇攀高峰,也在生活中骑着自行车悠然自得;已年近花甲,却能很快了解最新的医学动向。在患者眼中,他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学专家,在医生们眼中,他又是一位朴实却高尚的医院管理工作者,他就是贵州省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蔡运昌教授。

  1968年,23岁的蔡运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贵阳医学院医疗系,服从分配来到贵州边远贫困山区的公社卫生所工作,一干就是8个年头,把自己最青春、最风华的一段人生深深地留给了那片贫瘠的土地和善良的人民。

  在恶劣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蔡运昌与夫人省吃俭用,节约卫生所的经费,购买了器械设备,带着几个中专生,从切脓肿,拔牙等简单手术开始,逐步创造条件开展了睑内翻六三一手术、翼状胬肉切除术、膀胱切开取石术、卵巢囊肿切除术、碎胎术、剖腹产手术等,为缺医少药的少数民族同胞带来了生命的希望。

  2003年5月的一天,一位冠脉多支病变,多支阻塞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的高危患者,在不具备心外科搭桥手术的情况下,只能做心脏介入手术才有一线希望。科里几次开会反复研究论证,一致认为风险太大。

  当蔡运昌看到家属那急切期待的目光,看见病人痛苦无助的样子,蔡运昌沉思着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出于对同事们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的信任,果断地下决心:做手术!让我们和家属站在一起,共担责任;让我们和职责站在一起,共履使命!经过精心的准备和艰难的手术过程,死神终于望而却步,病人终于获得新生!

  蔡运昌总是说:“治病救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蔡运昌和他的同仁们,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创造了心脏介入手术的又一奇迹。

  有一年,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心内科够条件的人多,而名额有限,条件最“硬”的蔡运昌首先站出来诚恳地说:这次职称评审我退出。

  就是这样一位淡名利的蔡运昌,却把每一分业余时间都给了医疗教学和科研。1989年由他主持研究完成的“经食管低能量电击复律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6篇论文。同时,由他主持完成的另两项课题“经食管心房起搏治疗房扑的方法学研究及临床应用”和“经食管心房起搏心脏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的研究”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蔡运昌认为,观念创新是创新的源泉,管理创新是创新的关键,技术创新是创新的主要形式。他不但自己的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硕果累累,他的言传身教,他兼任主任的心内科也形成了浓厚的学术钻研的氛围。

  “金杯银杯,不如病人的口碑;金牌银牌不如道德品牌。”“我只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让更多的人长命百岁。”蔡运昌常这样说,一路以来,他就这样一点一滴去践行着他对生命的诺言……

 

孙发:做有温度有情怀的大爱医者

 4005-B2-6.jpg

  孙发,男,汉族,民进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指导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贵州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贵州省性学会理事长、贵州省男科学会副主委、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中华泌尿外科》《中华男科学杂志》等杂志编委。

  1992年于遵义医学院毕业后在六盘水市医院工作,2006年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工作。历任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贵州医科大学医科所副所长兼器官移植研究室主任,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务。2014年10月参加贵州省委组织的“贵州省赴新加坡公共管理与干部领导力提升培训班”进行为期3个月的培训,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2018年8月起任贵州省人民医院院长。

  贵州省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擅长对泌尿外科和男科学疑难重症的处理,特别擅长采用腹腔镜技术治疗泌尿系肿瘤,在腹腔镜下肾癌根治、前列腺癌根治、膀胱癌根治、肾上腺肿瘤、泌尿系先天畸形的治疗方面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近年主持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4项(为贵州省外科学领域“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首位获得者),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2项、贵州省“百层次人才”项目、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项目、贵州省教育工会“劳模创新工作室”项目、贵州省泌尿外科研究生工作站、贵州省“高层次人才”项目、省长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和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贵州省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贵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参编《阴茎硬结症的诊治》(人民卫生出版社)、《氟中毒防治》(人民卫生出版社)、《早泄与前列腺炎诊治》(人民军医出版社)等多部著作,在中外文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泌尿生殖系统影响”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较高的造诣,部分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空白。

  孙发先后荣获全国“职工职业道德”标兵、民进中央“全国先进个人”、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首届科技创新人才”奖、贵州省“首届青年创新人才”、贵州省“百层次”人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贵州省“行业道德标兵”、民进贵州省“优秀会员”等荣誉。

 

张湘燕:30余年奋战医疗第一线最美女医师

 4005-B2-7.jpg

  她,悬壶济世,为民请愿,用精准医疗扶贫打破“一概而论”。

  她,仁心仁术,杏林春暖,用行动汇入脱贫攻坚主战场。

  她,是坚持30余年带领贵州省呼吸团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女医师张湘燕。

  作为贵州省人民医党委书记张湘燕从医30余年来,始终怀着一颗救死扶伤的爱心,日复一日,默默奉献在医疗第一线,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危重病人。

  2004年,“非典”过后,张湘燕积极奔走,创建了贵州省呼吸疾病研究所。十年磨一剑,她带领的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学科荣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贵州省呼吸系统唯一一家获此殊荣,从此揭开了学科发展的新篇章,正式迈进“国家队”行列。因为对贵州省医疗卫生蓬勃发展做出的贡献,她个人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最美女医师、中国呼吸医师奖、贵州省三八红旗手等多个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医疗就是贵州的一块短板,张湘燕用行动和担当解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使命。

  长期以来,她不断关注基层医疗,找准群众对于医疗卫生需求关注点,在解决基层群众“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方面献计出力。

  张湘燕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医者仁心”四个大字,这是她的座右铭,提醒她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更多的是责任心和爱心,一定要帮助每一位病人解除他们的痛苦、降低他们的花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张湘燕说,这是她身为医者的责任。

  2008年率队赴受凝冻灾害最严重的万山特区,她坚守在临床第一线;2009年除夕抢救贵州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2010年临危受命抢救贵州首例危重甲型H1N1流感患者……这位纤瘦的女医师,创造了多项“贵州记录”,让一个个濒临死亡的患者燃起信心,使一个个陷入绝望的家庭看到希望。

  “用高尚的医德、博大的情怀、和蔼的态度、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当好护佑生命的忠诚卫士。”这是张湘燕许下的诺言。对此,经她救治的病人感同身受:查房时,她总是对病人笑颜以对,话语温柔,查体听诊时会捂暖双手和听诊器;义诊时,她不顾烈日暴晒,对患者一视同仁,总是最后一个结束问诊;诊疗时,她废寝忘食,殚精竭虑,为患者找到最合适的诊疗方案,总是耽误吃饭和休息的时间……

  多年来,在张湘燕的带领下,贵州省医呼吸科(呼吸疾病研究所)从一支低学历队伍,发展为拥有博士17人的高层次团队,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成为国家呼吸疾病研究中心北方中心协作单位、南方中心核心成员学科,是贵州省呼吸系统的“唯一”。更可贵的是,团队培养的10名已毕业博士,全部都回到了贵州,继续跟随张湘燕奋斗在一线。

  在张湘燕心中,淬炼至精至微的医术,敬畏每一个生命,是医生践行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她说,医学没有最高境界,对医术的追求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