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已有既定规则与玩法,但他又尝试做了一次颠覆者
周鸿祎重披战袍
□刘哲铭
危机四伏,第一重在“红衣教主”、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鸿祎的眼里。
2017年5月,勒索式病毒“WannaCry”席卷150多个国家,让30多万用户中招,国内某些高校、交通网络均受影响。今年8月19日,在第七届互联网安全大会(ISC 2019)上,周鸿祎把这个案例称为“网络战的预演”,为台下观众再次描绘了一个危机四潜的网络空间。
在耀眼绿色大字PPT的切换过程中,一位胖哥哥垂下头默默地百度上了网络战。“WannaCry”这个在周鸿祎眼中是美国网络武器库里废弃的“二流武器”,被“三流毛贼”偷来写上一段“四流的代码”病毒,被赋予了另外的“恐惧”意义。
最近一年,周鸿祎又频频出现在公众面前,他像一卷不停向前滚动的磁带,有声的一面是不断切换的场地、观众,默声的一面则是不变的主旨:一个需要360的网络潜伏战时代已到来。
在这个时代,企业的网络安全问题发生了很多变化——对手变了、对象变了、手段变了、假设变了,传统通过不断购买更多安全软件来构筑马奇诺防线的技巧已失效:“今天我们面对的不是小毛贼,而是国家背景的黑客部队。关键基础设施首当其冲,成为网络战攻击的首要对象;攻击的方式以高级持续性威胁为主,长期潜伏、一层层渗透到网络的核心层,防不胜防。”
第二重危机,在别人审视360的目光里。
今年4月,周鸿祎与老朋友齐向东分家之事甚嚣尘上。在将360商标收回后,东兴证券研究员分析认为:当奇安信股权转让完后,公司进入政企市场,会大规模投入toB、toG。但B端、G端市场已有自身的复杂性、成熟度及运作规律,绿盟科技、启明星辰等企业早已盘踞市场一角。
在政企安全市场,360几乎脱去“网络安全老大哥”的光环,成了一个后来者。就连周鸿祎自己都说:“比奇安信都晚3年,何况前面还有绿盟等一批老大哥呢!”
更何况,在toB、toG市场里,需要企业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在很多人看来,“红衣教主”天生就不是为人服务的。2017年,一篇《人民怀念周鸿祎》的网文写道:“也不要整天跟那些老板、领导搞在一起,要走进群众、走进用户,你天生就是toC的人设,而不是toB的人设。”
但周鸿祎下定决心,就要走toB的路。当然,在当下网络安全市场中,这几乎是唯一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进军企业安全,要干点非360莫属的事。”他说,“我们为党政军企提供安全服务,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迹象,能抓到别人抓不到的攻击轨迹。网络安全这件事我们一直在做,只是最近把概念提升了一下。”
近期,一部关于哪吒的电影很火。在某个瞬间,人们几乎从周鸿祎身上看到了哪吒的影子。一直以来,在网络安全领域,他正是努力扮演那个除魔卫道的角色。但在很多人眼里,他本人性格叛逆、不好相处,以至于故人离散。这样的人,天生就不toB。
周鸿祎显然不服。在ISC会议上,他几乎表现出一股“我命由己不由天”的决心。在网络潜伏战中,360要成为政企安全捍卫者的角色——当然,还要以它自己的方式。他似乎不屑于像腾讯那样,一遍遍地澄清公司并非没toB基因,并证明自己搞服务也很有一套。
360版
在活动现场,一位安全领域的业内人士认为B端有一条金科玉律:在企业、政府端,说到底是做服务、收服务费,其实就是拼人头的生意。奇安信分家前的员工涨幅也验证了这一说法:短短几年内,从数百人扩充到6000人,贴近行业内的人称这个数字近乎是启明的两倍,随之而来的是愈发好看的营收数字。
但这种近身肉搏的方式,并不是周鸿祎想要的。360做政企安全,打法不会是再复制一个奇安信。他要用“大安全”策略颠覆现有行业规则。这3个字是周鸿祎于2017年公开的集团战略,自那以后逐渐成为360内部的一套规则。如今,会场外四处飘扬的口号“应对网络战、共建大生态、同筑大安全”,也不断映射着这一策略的重要地位。
具体而言,“大安全”有多层含义。第一点自然离不开伙伴、生态,与“老对手”雷军一样,老周也想把朋友“搞得多多的”。实际上,在此前的一次公开采访中,周鸿祎便表示要向雷军学习,借鉴小米生态链模式中的闪光点、做安全生态。
这是现状使然。目前,中国网络安全市场盘子并不太大,多家调研机构对2018年市场规模的预估约为500亿元,这个数字不到“云”的八分之一。中国政府对网络安全的相关开支仍处于较低水平。一份行业报告显示:2017年,美国政府的IT安全开支预算为190亿美元,占IT开支超过20%;类比中国,这一数字不超过5%。因此,只有靠大家一起做大蛋糕。
老周曾说:“安全企业找360要大数据授权,360也能往外推荐产品,无论是奇安信,还是绿盟、启明星辰的。”自然,这些合作的前提正如会议开场前宣传片中一位嘉宾所言:基于利益共同点。
提前一周,ISC会上的另一环节“创新独角兽-沙盒大赛”被360广泛传播,这场大赛将选出在B轮(包含B轮)以前、且项目创立年限不超5年的潜力选手。今年4月,周鸿祎曾公开表示未来360将通过投资方式,投出50家甚至上百家安全公司,其中再培育10家上市公司。看来,该比赛便是重要举措之一。
与“云”不同,安全行业链条较长,“赢家通吃”法则在这里通常很难奏效。通过不断投资,360不仅能做大生态、还能“查漏补缺”。
冷板凳
“360未来的3个安全战略,从国家社会的网络安全到城市物理的世界安全,再到家庭的人身安全,我们希望360能把安全做大,这也是‘大安全’的第二个含义。”周鸿祎曾将大安全策略拆解为3个不同空间层次,言下之意除政企安全市场外,自身硬件平台带来的IoT家居市场也是要啃下的骨头。
但在IoT领域,不仅有小米当道、更有华为突进。对小米而言,生态链企业发展早已为其筑起高墙;华为则在今年3月发布的2018全年财报中提到,得益于智能手机在全球市场的规模提升,全场景智慧化生态布局取得了突破。
与两者相比,既无入口、亦无硕大版图的360怎么办?周鸿祎依旧试图通过安全掀翻桌子:360的IoT战略不是做小家电或百货店,而是提供智能、安心生活的解决方案,让家更有安全感。360家庭安全大脑以云端大脑为IoT核心,使发布的产品能形成家庭安全大脑。
因此,在未来360集中投资研发的领域中,360安全大脑顺理成章地成为重要领域。周鸿祎在会场宣布,将输出安全大脑的分析技术,帮助企业、生态伙伴建立自身的网络安全大脑;另一领域是安全大数据,即为360吃下政企市场的核心优势之一。目前,360的大数据量已有180亿样本、22万亿日志、80亿域名信息。
一直以来,360虽以安全作为公司标签,但其实核心收入以互联网广告及服务为主。在借壳A股时,360便因无更为广泛、有营收能力的安全业务而被质疑。成立10多年来,360的业务线不断扩充,从免费杀毒软件到手机、再到IoT平台的各类硬件,但在复杂的业务线中,网络安全主线从未带来足够的收益。
今年4月15日晚,360发布2018年度报告。财报显示:360实现营业收入131.29亿元,同比增长7.28%。与超出预期的营收相比,其股价着实显得有些不好看。过去一年,360市值下跌幅度超过1000亿元。有人认为,这源于360目前的业务已丧失想象空间。
显然,周鸿祎不同意这种说法。在他眼中,每年从互联网收入中抽出预算反哺安全业务,这种模式早被外界认可。网络安全需大量资本投入,以支撑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储备,若无广告、游戏等现有业务支持,安全业务发展将沦为纸上谈兵。
未来,安全业务变现也并非难事。周鸿祎表示,此前C端无法变现源于采取的是免费模式,但目前面向B端、G端,只要360真正解决问题,里面一定会有商业回报。IDC中国区副总裁武连峰在现场公布的数据,也验证了未来的安全市场空间:预计到2022年,中国IT安全市场规模将达138亿美元。
但从短期看,安全市场“油水”不多。360必须熬过一段安静的投入期,才有机会在财报上看到回报。周鸿祎似乎也预料到了这点,他在内部信中写道“做安全就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
颠覆者
事实上,周鸿祎对B端业务的重视并非始于最近一年。2017年,那篇《人民怀念周鸿祎》便提到:“听说你过去两年主要忙着做toB业务,客户积累了上百万家,其中不乏大公司、军队、公安等核心客户。”
再往前追溯是2015年,周鸿祎启动360退市进程,回归A股。这是基于他当时对360发展的重要判断:“我们做了退市,变成一个内资公司。今天中美关系走到这一步,很多人才明白360的先见之明。我们的身份问题解决之后,才能真正为国家承担抵御国外网络攻击的职责;如果我还是美国上市公司,就不可能做这件事情。”
但对大多数人而言,toB不是周鸿祎的人设,他却不这样认为。在演讲接近尾声时,周鸿祎打出了“赋能客户、服务客户”的口号——在他眼里,解决网络战问题不仅要共建分布式安全大脑、分享威胁情报及知识库,还要服务客户、赋能客户。
周鸿祎的底气,或许源于他在既定规则、玩法前,总试图通过创新去不断改变。从互联网第一口水战,到改变互联网格局的3Q大战;从对杀毒软件付费模式的改变,再到360赴美上市,一路剑走偏锋。
有了“舍我其谁、非我莫属”的信心及具体战略,谁来真正落到实地?靠老周一人肯定不行。有评论说,360对一些明显不行的短期项目看好、看重,对一些有潜力的项目却重视不够。周鸿祎承认曾错失机会,但他并不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导致此景源于“一直没找到很合适的二号位,能帮我把战略很好地分解”。
经历频繁分手之后,周鸿祎也重新探索思路,欲对公司业务实行分置处理,培养独立的一号位、二号位团队。在探索安全方面的投资、生态构建时,他也打算用这种模式。
过去一年,除了要断理“家务事”,周鸿祎还面临许多外忧。比如,对360市值走低的争议、“下一个贾跃亭”的怀疑。但对斗志昂扬的老周来说,这些都不算大问题,毕竟在互联网创业者中,他是一名“马拉松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