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610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8-29

村村产业兴 户户能增收


——岑巩县凯本镇党建扶贫记事

□吴寿静

  夏收时节,在岑巩县凯本镇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成方连片的红心猕猴桃藤蔓上硕果累累,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果香,正在采收的村民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凯本镇以党建为引领,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思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推进“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党建扶贫模式,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将“一村一品”深化到“百业兴旺”。

 

毛口村:冷水养出“致富鱼”

  “日照充足,水质良好,生态养殖,一般都是老板上门收购。”正在喂鱼的杨喜权介绍,“离家近,每天来喂两次鱼,还可以照顾到家里。”

  45岁的杨喜权是毛口村寨庆组的贫困户,2017年,村里利用良好的水资源优势,发展冷水养鱼产业,经过技术培训,他从地道的农民成了养鱼场的工人,有了新的水上“责任田”。

  “活不累,每个月1800元,喂完鱼还可以到村里的工地上做小时工。”盘算着收入,杨喜权激动地说,“土地入了股,去年分红足足有1600元。”

  妻子蒋阳妹在党支部的帮扶下,经过厨艺技能培训,在小学食堂谋到了一份厨师的工作,每个月有1800元的收入,务工的收入加上入股冷水养鱼产业的分红,当年他家就实现了脱贫。

  “家里的土地入股了冷水养鱼,全家都搬到县城了,再也不用担心地没人耕种。”舒琼香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进了城,在园区的企业也有了新工作,每月有工资,收入很稳定呢!”

  跟杨喜权一样,寨庆组的舒琼香,把家里的土地全部入股了村里冷水养鱼产业,每年有固定的分红。今年,她从老家搬进了政府在城郊新建的移民新房,家里人不仅实现了多年来进城居住的梦想,还在家附近的企业里找到了新的工作。

  目前,毛口村已建成标准化养鱼池30个,投放中华鲟鱼苗38万尾,带动贫困户16户51人。基地每年可以提供10个贫困户的就业岗位。

 

凯府村:红心猕猴桃结出“致富果”

  “山头戴帽身披绿,山脚种起经果林,农民鼓起钱袋子,山旮旯里笑盈盈。”

  脱贫攻坚中,凯府村则因地制宜发展红心猕猴桃种植,不仅为脱贫之路按下了“快进键”,还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猕猴桃原来是一种野果,在我们的山里有,但少,它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还含有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黄和生给入园采摘的游客介绍,大家现在看到的是红心猕猴桃,它的果肉较一般的猕猴桃更细腻,口感更香甜,也被称为“果中之王”。

  黄和生是凯府村龙坑组的贫困户,他将20亩土地流转用于发展村里的红心猕猴桃。长期在家发展种植业的他,因种植技术较好,被聘请在果园里务工。

  “猕猴桃的种植要求很高,每道工序必须严格把关,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生长和挂果质量。”谈起猕猴桃的种植,黄和生滔滔不绝。“每天80元,锄草、施肥长期都有活干。”

  通过长期在果园务工的收入和流转土地的租金,2017年,黄和生家圆了脱贫梦。

  “8亩土地,流转给村里发展猕猴桃产业,每亩地的收入有500元,这还只是头5年,往后的年份还会增长。”在村民杨元成看来,猕猴桃园不仅解决了土地撂荒的难题,还额外带来了一份家庭收入。

  2018年,杨元成一家易地扶贫搬迁到大坪小区,搬迁后的他和妻子,通过技能培训,一起在园区的企业里找到了新工作。

  “家里有了住房,务工有了收入,土地有租金,娃娃上学有补助。”杨元成信心十足地说,“脱贫,我一定不会拖后腿滴!”

  据了解,凯阳村发展有红心猕猴桃100余亩,惠及30余名村民,年带动就业20余人。

 

大寨村:钩藤拓宽致富路

  走进大寨村钩藤苗圃示范基地,只见七八公分高,绿油油的一片苗木铺陈开来,长势十分喜人。

  “在苗圃基地里干活,离家近,钱还不少。”正在收获钩藤苗的田应珍说,“从初期的栽种、施肥、管理、收获每年都有很多活干,工资按天结算,每天80元。”

  田应珍是大寨村川岩组的贫困户,搭借村里的钩藤育苗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的工人,农闲时,她就到育苗棚里务工,为家里增添收入。

  谈起钩藤事业,贫困户白明军滔滔不绝。“靠种植钩藤能脱贫致富,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一亩地就有四千块钱的收入,管护得好的话,还不止这个价。”

  在党支部的鼓励下,白明军尝试种植中药材钩藤,种植中,技术得到不断的提升。2016年,他不仅靠种植钩藤实现了脱贫的愿望,还一跃成为钩藤育苗基地的中层管理。

  “这几天都在忙收获钩藤苗,全都是订单销售,收购价不比市场价格低,让大家种植钩藤越来越有底气。”白明军自豪地说:“不愁销路,客户都是直接开车到这里来运钩藤苗。”

  为扶持药材产业规范发展,政府积极引导村民成立岑巩县金苗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公司”的模式,建成钩藤苗木种植基地。合作社为药农提供技术、提供服务,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保证了苗木质量,并与药农签订回收“订单”,让药农吃下“定心丸”。

  据了解,大寨村钩藤育苗基地占地120余亩,长期带动50余人就业。

  “产业规划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适合贫困群众的‘胃口’。”谈及下一步发展,凯本镇党委书记杨再东信心满满地说,“进一步加大产业开发力度,让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沈家湾村的丹参、小田坝村的老虎姜、四季村的牧草……党建引领下,巧落产业棋子,“一村一品”释放增收活力,凯本镇在脱贫攻坚战中,正一步一个脚印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