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激发投资贸易活力——
内陆开放向世界 区域经济更多彩
□本报记者 李 丽
“有句广告词叫,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决战脱贫攻坚中的贵州很精彩,同步小康后的贵州更精彩。百闻不如一见,我们邀请各位记者到多彩贵州实地采访。”8月9日,当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贵州专场新闻发布会即将结束时,贵州省委书记向中外媒体发出邀请。
多彩贵州正彰显更开放的魅力。近年来,围绕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西南省份贵州的对外开放引人瞩目:贵州代表团相继出访韩、日、美、英等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刮起“多彩贵州风”;赴外地举办的各类经贸洽谈、产业推介活动,促成一批批项目签约落地;“数博会”“酒博会”等国际性展会、论坛成功举办,引领世界走进黔中大地;拓展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开展跨区域交流合作,“一带一路”上活跃着贵州自信、开放的身影……
在贵州的诚挚邀请、热烈欢迎下,近两年有80余批490多名外国记者来黔采访。外媒记者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语言,向世界全面报道贵州,提升了贵州的知名度、美誉度。
信息交流、人际往来,带动了经济要素活跃。在经贸层面,2016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后,贵州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实施推动等方面抓好落实,全省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平台、营商环境持续完善,与省外境外的经贸合作日渐深化,各项工作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投资便利激发商贸兴旺
为贯彻落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部署,争取到2020年开放型经济的投资管理、政府服务等制度基本建立,投资贸易便利化试验区基本建成,使全省对外开放水平走在中西部前列。两年来,贵州积极开展内陆投资贸易便利化试验区建设,为内陆地区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开放发展探索新经验。
全省以对内开放为先导,引领并推动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对外开放渠道日益增多。开通首条洲际航线(贵阳至莫斯科),国际航线达24条;搭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运营服务平台,班列成功试运行,并逐步实现常态化;贵阳铁路口岸建设步伐加快。出台《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意见》,64个开发区列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数量在西部地区位列第6。成功举办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酒博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重大开放活动,贵州在国际社会的关注度、影响力日益增强。
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申请“一窗受理”制度,外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实现“一口办理”。制定《加大利用外资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系列配套文件,以苹果、现代等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的优强项目相继落地。开展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落实资本金意愿结汇政策,推动银行开展大宗商品衍生品柜台结售汇交易业务。
贸易便利化水平稳步提升。贵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贵安新区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贵州(双龙)检验检疫试验区获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批准,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同期业务覆盖率达100%。印发《贵州省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实施方案》,实现口岸“管得住”“通得快”双提升。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建成国家级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5个、省级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1个;推行“开发区+外贸基地”发展模式,已建成省级以上外贸基地41个。组建出口退税工作组,深入企业开展精准服务,出口退税效率大幅提升。
贸易竞争结构持续优化。贵州省政府印发《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通知》、制定《贵州省外贸量质同步提升实施方案》,加快外贸转型升级。遵义白酒基地、福泉新型肥料基地获批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2018年,全省加工贸易完成产值84.9亿元,同比增长14.7%;组织参加30个境内外展会,实现现场成交额1075万美元、签约金额29亿元;组织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实现签约金额38.2亿元。
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印发实施《贵州省推动企业沿着“一带一路”方向“走出去”行动计划(2018-2020年)》,起草《贵州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初步建立贵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项目库、重点企业库、重要产品库。茅台集团、中铁五局、詹阳动力等优强企业,加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遵义赤天化集团在埃塞俄比亚成功投资竹浆、纸制品一体化项目。此外,贵州还与澳门中职协会签署《贵澳人力资源与精准扶贫对接合作协议》,签订了175份劳务合同。
创新平台汇聚开放动能
近年来,贵州开放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遵义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正式验收并封关运行,贵州成为西部地区拥有综保区最多的省份,建成“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1”即贵安新区,“8”即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贵阳临空经济示范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安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综保区、贵安综保区、遵义综保区)。
“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是贵州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对外开放创新的前沿阵地,亦为推动贵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空间、最大潜力、最大希望所在。它们力促行政职能精简化、投资贸易便利化、营商环境国际化、产业聚集高端化、经济发展生态化,集聚全省最优质的要素、最优惠的政策,成为最重要的产业集聚区、招商平台。
依托国家政策倾斜优势、建设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机遇,全省上下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产业,聚焦优强企业开展精准招商,“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成为“千企引进”优强企业的集聚地。美国苹果、韩国睿动、新加坡伊仕顿、香港建溢、澳门华弘、台湾乔本生医及腾讯、华为、富士康、比亚迪、中车、航天科工、汉能移动、康恩贝制药、苏宁集团等一大批境内外优强企业纷纷入黔,进驻“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
凭借强大的要素保障能力、良好的产业配套基础,“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在产业链招商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各平台围绕贵州省投资促进局制作的“三优+产业链”招商作战地图,“按图索骥”进行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促成一大批产业链项目落地。截至目前,“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已引进产业项目1293个(其中,引进项目排名前三的是贵阳国家经开区335个、贵阳国家高新区287个、遵义国家经开区277个),合同投资额达7962亿元(其中,一产合同投资额38.1亿元、占0.5%,二产合同投资额2154.1亿元、占27.1%,三产合同投资额5769.8亿元、占72.5%)。
开放创新的大门只会越敞越宽。下一步,贵州将充分发挥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组合优势,紧紧抓住国家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机遇,以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为契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强与“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全面对接,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找准定位,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项目库、重点企业库、重要产品库,着力推进重大合作项目建设。发挥西南陆路交通枢纽优势,打造西部地区“一带一路”陆海连接线;以“三区一环境”建设为支撑,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数字丝绸之路跨境数据枢纽;推动绿色产能合作,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窗口,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