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2595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8-02

做扶贫茶、干净茶,促黔茶出山、古茶逢春

茶叶,向“黔”看

□孟祥帅

  过去,偏居西南一隅的贵州,被视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

  如今,片片茶叶装点绵绵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贵州茶用实际行动改写了这句昔日的调侃。

  高山云雾出好茶。贵州是我国唯一低纬度、高海拨、寡日照、多云雾兼具的地区,有着良好的气候、土壤及生态环境优势,是全国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之一。

  贵州茶产业历经十余年快速发展,已成为涉及数百万人口、创造数百亿元产值的全省主导产业之一。

蜕变:茶叶铺出脱贫路

  “春天上山采茶,每天能领到一两百块钱。一年下来,通过采茶、管护茶园能有一两万块呢!”

  说这句话的人,是石阡县五德镇桃子园村村民徐世香。她今年62岁,是村里的贫困户。

  回想以前的生活,徐世香感叹“大不一样”。在种茶之前,她家地里种的是玉米、烤烟等低价值农作物,“一年下来没什么收入,勉强够养活一家人”。

  这种巨变,只是贵州贫困户生活的一个缩影。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大扶贫是全省实施的三大战略行动之一。而茶产业,在促进贵州产业扶贫、实现同步小康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贵州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公司(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发展,形成大中小并举的企业集群及专业化分工生产的加工格局。通过严格标准化生产,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加工技术水平,夯实产品质量;注重提高大宗茶生产比重、茶青资源利用率,推动春夏秋生产,让茶园季节性劳动力变为长期劳动力、贫困户变为生产经营主体,持续提升产品性价比、提高市场竞争力,有效促进了茶业增效、茶农增收。

  不负青山,终得金山。截至2018年底,全省近400亿元的茶产业产值,带动了贫困人口45万余人。

黔茶:做干净茶、放心茶

  山清水秀、碧水蓝天,贵州千山万壑、绵绵不绝、生生不息的茶山,永远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

  截至去年7月24日,农业农村部连续5年对贵州茶叶质量进行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均达100%。如今,干净茶已成贵州茶的代名词。

  “宁要草,不要草甘膦!”这是贵州茶界发出的一句掷地有声的口号。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每年都会组织开展以茶园为主的草甘膦等草剂专项整治、清源行动,在茶叶主产县清理、收缴经营环节除草剂;开展以查处催芽素、违禁农药为重点的质量安全专项检查,排查茶叶质量安全风险。

  “干净茶、生态茶”理念深入人心,成为贵州茶的亮丽名片。贵州参照全球最严格的欧盟、日本标准,把茶园禁用农药数量从国家规定的58种提高到118种,并率先在全国禁用水溶性农药。

  目前,贵州已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9个,占全国四分之一、排名全国第1;联合利华、太古集团等一批对茶叶质量安全要求极为严苛的国际茶商,已纷纷落户贵州。

走出国门 香溢世界

  “北有仁怀茅台酒,南有都匀毛尖茶。”

  1915年,来自贵州的都匀毛尖、茅台酒同时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金奖”,奠定了贵州茶在国际市场上的特殊历史地位。

  地处内陆,贵州茶出口始于原料供应或代加工等方式,一定程度延缓了贵州茶出口的发展进程。21世纪以来,随着贵州茶产业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贵州茶逐渐从间接出口转为直接出口。

  “我们已经和英国太古集团连续签约3年,订单量逐年递增。”贵州武陵梵净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厂长杨庆说。此话背后,显示的是贵州茶出口数量逐年增加。

  2001年至2010年,贵州检验检疫局累计检验检疫出口茶叶13批,出口量9.8吨、出口额9.7万美元;2011年至2015年,贵州茶出口数量、金额逐年递增,累计检验检疫出口茶叶347批,出口量1150.5吨、出口额6565.1万美元;2016年至2018年,这些数据更是高速增长。

  从出口茶叶种类看,贵州近年出口茶叶以红茶、绿茶为主,分别占出口总量的50.8%、45.3%。从贸易国家和地区看,贵州茶主要出口香港地区,占比超过1/4、达25.3%;此外,占比超过10%的有3个国家,分别为越南15.4%、缅甸11.4%、德国10.8%;其次为中国台湾8.9%、美国8.5%,其它还包括贝宁、摩洛哥、保加利亚、泰国等国家。

  贵州茶凭借优异的品质,正踏出国门、走向世界,并与其它国家、地区建立了良好的茶缘友谊。

古茶逢春 老叶抽新

  中国是茶的故乡,贵州则位于我国茶树的起源中心。

  1980年,科学家在晴隆考察时发现一颗茶籽化石。1988年10月,经多家单位的专家鉴定,那是一颗“距今一百万年的新生代早第三纪四球茶茶籽化石”。由此,贵州茶籽化石成为研究茶树起源历史的重要材料。贵州茶树种质资源类型十分丰富、遗传多样性高,分布着大厂茶、秃房茶等野生茶树群,是我国宝贵的茶树基因库。

  今年6月27日,中国古茶树群高峰论坛在贵阳举办,全国知名茶业专家学者、行业精英齐聚筑城,探讨中国茶的发源。

  权威古茶树研究专家虞富莲说,贵州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中国山茶科专家杨世雄说,贵州位于茶组植物原产地的核心地区;国际茶文化研究专家姚国坤说,贵州原本就是茶的祖地……省内外专家学者肖坤冰、杨世雄、莫容桂、王亚兰等数十人纷纷发言:贵州是世界茶源地。

  贵州从2007年开始大力发展茶产业,同步推动古茶树资源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目前,全省拥有100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的古茶园18处,现存古茶树120万株以上,其中200年以上古茶树15万株以上、千年古茶树1万余株,最大的直径约180厘米。

  为做好古茶树资源保护工作,贵州颁布实施全国首部省级层面关于古茶树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省内古茶树聚集的地区,纷纷出台相应保护办法及措施、设立专项基金,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古茶树资源保护。

  做好古茶树资源保护工作,事关贵州茶产业软实力提升、茶文化品牌打造。贵州古茶树对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功能拓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实践意义。目前,贵州正着手准备古茶树资源库相关建设工作,加强对基因普的建制研究,力促古茶树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截至今年6月底,贵州有茶园面积700万亩,茶叶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1,其中投产面积599.2万亩,茶叶产量22.5万吨、产值339.4亿元,380万涉茶农民收入190.5亿元、人均收入4945元。

  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茶产业发展是贵州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贵州致力于推动古茶树资源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图为“2019黔茶文化季”期间,有关部门宣布将整合全省古茶树资源,启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