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端午小长假迎来避暑旅游季“开门红”——
文旅产品丰盛 市场持续井喷
□本报记者 李 丽
今年端午假期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巧遇,丰富的旅游产品供给与异彩纷呈的遗产日活动交相辉映,赏民俗、品文化、观美景、祭先贤……为广大游客献上了一份份格外丰盛的“文旅大餐”。
随着利好政策叠加、外省游客激增,贵州也迎来假日旅游经济“井喷式”增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今年避暑旅游季“开门红”。
旅游热度持续升温
来自贵州文旅部门的统计显示:端午假日期间,全省入黔游客433.74万人次、同比增长30.14%,实现消费总额109.73亿元、增长34.94%。
全省纳入监测的116个主要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355.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754.2万元,其中累计接待游客3万人次以上的景区有37家;纳入监测的34家温泉景区接待游客13.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034.2万元;纳入监测的136家旅游饭店平均出租率超过80%的有59家,其中平均出租率超过90%的有30家。
旅游交通客运方面,全省累计进出港航班1218架次,进出港旅客16.1万人次;铁路累计发送旅客67.5万人次,其中高铁发送旅客48.9万人次;高速公路累计进向车流量为307.5万辆,累计出向车流量为306.9万辆,公路累计发送旅客174.1万人次。
受益于政策发力,外省赴黔游客数量激增。今年,贵州充分做好夏季气候文章,提前进行谋篇布局。4月、5月,先后到郑州、济南、青岛举办文化旅游主题推介会,推出人文生态文化游、国际天文科普游、世界名酒文化游等5条经典线路,并出台利好政策:5月5日至7月15日期间,河南、山东游客可享受贵州省内所有收费景区5折门票优惠(温泉景区和全省各景区内特许经营性项目除外),旅游企业可享受旅游包机、旅游专列补贴政策;5月16日到重庆举办避暑度假游主题推广活动,发布6月15日至9月22日期间,除贵州以外的全国其它省(区、市)、港澳台地区居民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享受贵州各收费旅游景区门票挂牌价5折优惠(温泉景区和全省各景区内特许经营性项目除外),除贵州以外的全国其它省(区、市)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在贵州境内高速公路行驶实行4折通行优惠。
随着高考结束,考生外出旅游的需求及贵州夏季气候优势叠加体现,政策红利带来的效益将持续显现。
文旅融合提质增效
全省各地围绕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依托端午佳节厚重的文化背景、多样的民俗活动及遗产日丰富的人文内涵,超前谋划、精心打造,着力营造文化氛围浓厚的旅游环境。
以文树旅,民俗活动丰富旅程。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美食,全省各地做足粽子文章,并与当地民俗相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给游客旅途增添了有滋有味的民俗风趣。如花溪区开展“包粽子、打糍粑、做香囊”传统民俗活动;赤水市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文化活动,播州区开展端午节斗牛表演活动,务川县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之“粽”情仡佬·乐活务川活动,道真县举办端午仡佬情歌对唱比赛;织金县举办端午民族山歌争霸赛,大方县举行“六寨苗族端午跳花节”;贵安新区云漫湖景区开展“快乐‘粽’动员”活动;凯里市下司古镇、锦屏县隆里古城、丹寨县万达小镇开展百人包粽、香包制作、彩蛋彩绘、非遗独竹舟表演及苗族盛装巡游等活动。
以旅彰文,绵延传承中华文脉。江上千帆打鼓声,人间毕竟慕忠名。赛龙舟既是体育娱乐活动,也是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方式,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全省各地纷纷推出传统赛龙舟活动,如铜仁市举办“桐达·翰林居杯”中国龙舟公开赛(贵州·铜仁·碧江站)暨中国传统龙舟大赛系列活动,吸引越南游客270余人;赤水市大同古镇、黄平县、黔东南木良景区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赛龙舟文化旅游活动。此外,各地还开展以弘扬家国情怀、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贵阳孔学堂以“家国千秋·端午游园”为主题,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己亥年端阳“蒲艾清芬”昆曲雅集、书画展览等活动;毕节市举办中华传统佳节图文展,用图文展示传统节日的来由、相关民俗文化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游客在旅行中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6月8日是遗产日,全省各地结合“非遗保护·中国实践”的主题,举办了200余场次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多彩贵州风景眼文创园主会场,各地选派的非遗节目轮番上演,让观众大呼过瘾;同时,官方公布全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4项315处,使贵州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628项1026处。
各地的非遗展示精彩纷呈:织金县让织金洞景区与民俗相结合,游客可领取端午香包,体验苗族蜡染非遗文化、织金民俗文化;贵阳市、毕节市、黔东南州等地开展非遗文化演出、地戏展演活动。世界非遗名录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获文化和旅游部颁牌,贵州选送的侗族大歌在《看见·非遗》主会场展演中赢得热烈掌声。非遗项目与旅游项目融合,进一步增强了民众保护、传承非遗意识,营造了全社会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也有效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