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560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6-04

中国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机器人最大消费国,离不开一个至关重要的人

李泽湘和他的门徒

□胡 潇

  从香港的家中出发,沿广深沿江高速公路驱车2小时到达东莞松山湖,是李泽湘近几年走得最多的路。

  20多年来,从美国伯克利到港科大,再到清水湾基金、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李泽湘身体力行,从体制内走到体制外,几乎以一己之力启蒙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工程教育。

  对李泽湘,外界普遍存在“了解”与“不了解”两种印象。了解的人知道他一手孵化大疆,之后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产业链基础,不断投资学生创办的高科技公司,一人带起引人瞩目的“学院派创业公司群体”这一中国工程高科技军队。除大疆外,比较成功的还有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固高科技、李群自动化、“水上特斯拉”逸动无人船等。

  不了解他的人,也可从这些数字上一窥一二——2017年,大疆无人机销售额超过180亿元,一度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的80%,成为中国科技领域难得一见的统治级产品。往前推5年,他与高秉强、甘洁两位教授创建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如今已孵化出50多个“大疆级别”项目,从而造就了一个中国智能制造风口。

破壁者

  虽在港27年,但李泽湘的普通话仍夹带湖南口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机器人专家王田苗与李泽湘有过一次深度交流,在他看来,李给了他很多启发,“这种拿钱让一些年轻人发挥潜力、创造力,自己不占太多股份的做法,是一种与华尔街投资不同的新模式”。

  但模式并非一蹴而就。1961年,李泽湘出生在湖南蓝山县,恢复高考后第一年考上中南矿冶学院,之后被公派赴美留学,先后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完成本、硕、博、博士后学习。

  1992年,学成归国的李泽湘选择南下香港,加入刚成立的港科大,科研重点涉及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与智能制造两个领域。他曾回忆,一开始自己上课也是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大多数人兴趣不高。

  李泽湘有湖南人那种霸蛮气魄,还有早年在美国高校留学培养出的自由思想,“伯克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特别强,外面学校来做研讨会,我们就去辩论,说得不好会直接轰他们出去”。他认为办大学就像开公司,要认识、理解自然规律并接合本地实际,一步一步去做方有可能成功;不能仅停留在“自主招生、自授文凭”“高喊去行政化”而没制度保证等表面工作上。

  他鼓励学生运用理论去市场实践。抱着这个理念,2010年受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时清邀请,李泽湘与港科大的李晓原、励建书教授一起,参与了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工作。因他的市场教育理念与内地教育之间产生巨大鸿沟,一年后3人公开宣布集体辞职,成为当时教育界最大的风波。

  教育改革之路渐渐关闭,孵化创业之路却柳暗花明。李泽湘办学理念的具体应用,即为“导师+学生”天使投资模式。该模式既塑造了新型生产关系,也释放了学生创造力、先进生产力。

一个大疆与一批大疆

  汪滔是李泽湘的学生之一。抛开日后成就,在李泽湘门下,他的资质并非绝对出众。

  2003年,汪滔参加两次机器人大赛,分获香港冠军、亚太区第3名,从此他自信心开始“爆棚”,将遥控直升机的飞行控制系统设为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在港科大可谓绝无仅有。然而,因毕业答辩时他的无人机没飞起来,成绩仅得一个C,错失了去欧美名校继续深造的机会。

  彼时,或许是看到汪滔身上不一样的潜质,李泽湘向他抛出绣球,破格招收为硕士。在李泽湘支持下,2006年汪滔与两位同学“长期旷课”来到深圳,在车公庙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仓库里创办了大疆。

  研究大半年,大疆飞控面市后,李泽湘、汪滔发现了一个现象:发烧友买走大疆飞控后,又去购买美国运动相机厂商GoPro的产品,这样组装的航拍工具性能并不稳定,而专业操作门槛太高,使大疆飞控一度滞销。

  此时的大疆面临很大压力,他们找到为GoPro做产品的公司,寻求合作一个新品牌。但对方拒绝了,理由是“代工已经在他们血液里”。

  在创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疆一度依靠李泽湘资助度日。但面对产品滞销,他并没退缩,而是鼓励汪滔研发一体机。又是难熬的3个多月过去,大疆首款航拍一体机“精灵1代”横空出世。这种把相机直接装在四旋翼的航拍产品,开拓了一个新领域。

  产品虽还是初级版本,大疆却迅速激起市场水花,更得到了资本青睐,红杉国际主席迈克尔·莫里茨果断以几千万美元投资大疆创新A轮。大疆带来的明星效应,也传到了大疆董事长、前期投资人李泽湘身上。他创立的清水湾基金,从籍籍无名很快就募集了3000多万美元。

  2015年,李泽湘参与了大疆的两个重大决策:一是在拿下国外市场后转向国内;二是在消费级市场之外,进一步开拓国内农业植保领域。此举让大疆得以进入更大市场空间。近几年,大疆的销售额增长近100倍,以近7成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消费级无人机的佼佼者。而这种爆发,正是抓住了航模升级、互联化及影像系统需求爆发的时代机遇。

  李泽湘产学理念的意义,不只在于孵化出一个大疆,而在于他让学院派从技术思维转型到商业思维。不管是消费级的智能硬件,还是工业领域的高端装备,中国制造乃至中国经济均需向核心原创技术要源动力,从核心技术到市场应用之间是一道巨大鸿沟,李泽湘或许就是第一座桥梁。

  前不久,他与汪滔一起获得2019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大奖。这是全球工程技术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他们成为首次荣获该奖项的中国学者、企业家。

李泽湘效应

  关于李泽湘效应,一切都要从一堂课说起。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刚结束,李泽湘就给校方发了一封邮件,说明要开一门关于机器人的选修课,感兴趣的学生都可参加。这门课将机械电子、计算机、数学等专业学生混搭,用8个月去设计、制作、调试几台机器。

  在教学中,李泽湘并不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学生结业时拼出来的机器人甚至都不一样。之所以这样做,他是为了挖掘学生的工程意识。“对一名工程师来说,只有经历工程的全过程——提出概念、做出工程原型、找到应用场景,最终变成一个产品,才能真正懂这项技术。”

  后来,机器人课越来越受欢迎,如今已成为港科大工程本科生的必修课,每届有超过400人报名;而从那里走出来的学生,每3个就有1个在创业。

  但李泽湘坦言,产学研结合这条路并不好走,最大挑战是大学教育落后于科技产业发展,高校没能充当科技产业的发动机。他清楚记得,1998年港科大派出一批教授去深圳与企业合作,结果很多人被退回来,原因是香港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发表论文,很多老师没办法把科研成果产业化。

  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正是高等教育评估、定位出了问题。李泽湘认为,在人才培养上要用更新的方法培养敢创业的学生,而非像以前一样,学生毕业后都去了硅谷、华尔街。

  除了身为创业导师,李泽湘也是学生项目“最大的业务员”、早期投资人。起步于2011年的李群自动化,曾在多个节点得其指点、资助。“以前钱不是很多的时候,李老师每次发完工资,钱都会丢到公司里。”李群自动化联合创始人俞春华很感谢李泽湘。

  逸动科技创始人陶师正在海边长大,从小玩船的他一直想做水上机器人及动力系统。2014年初,李泽湘建议他放弃不满意的首代产品,转做更有市场的水上娱乐与消费设备动力系统,产品销售很快走上正轨,逸动科技也因此被媒体誉为“水上特斯拉”。

  李泽湘经手的项目,他都不直接负责具体事务,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每个项目虽只占少量股份,他却是绝对的精神领袖,这有点像任正非之于华为。

  20年来,李泽湘与港科大师生组成“学院派创业公司群体”,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强大的制造产业链基础,孵化出了固高科技、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等优秀硬件科技公司。

门徒与“大湾区硅谷”

  李泽湘与他的门徒,不仅走出一条独特的产学研之路,也使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实现了弯道超越。

  近几年,全球范围机器人产业趋于火热,资本市场反应最直接。2014年之前,有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一个巴掌就数得过来;而现在,至少100家上市公司有机器人概念,一拥而上的机器人公司数量达2000多家,但90%只能做到集成。李泽湘曾担忧,“中国机器人行业想赶上日本,至少还要4000个汪滔”。

  从“贸工技”到“技工贸”,李泽湘与其他人开始思考,中国的硬件创业企业可否系统化、规模化发展?这意味着创业公司门槛陡然升高,必须进行底层技术高投入,尤其是一些硬件创业公司,往往一项技术完善需四五年,进入市场后还需不断迭代。

  不过,李泽湘是乐观的。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完整的制造链体系,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过程中,东莞作为粤港澳湾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手,提出了“用机器换人”发展理念。他们适时请来李泽湘,提供场地、部分启动资金,让他与学生创业团队离“炮火声”更近。

  李泽湘很看好这里。2014年,他拉上港科大工学院原院长高秉强教授、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甘洁教授,合伙建立了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

  提供产业链资源、必要的供应商及场地、技术支持,李泽湘利用他的名人效应,有意识地在全球寻找合适的机器人技术相关人才入驻松山湖。从昆明的工业照相机到洛阳的减速机,再到香港的水下机器人,只要团队符合技术要求,他都纳入麾下。5年不到,该基地已有50多个项目团队,且近80%正向上发展。

  然而,港科大与深圳、东莞之间的互动,远不及斯坦福与硅谷。为弥补企业与技术、人才链条缺失,李泽湘跑遍全国各大高校,联络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在当地打造机器人学院;后来又把模式输出到香港,与马化腾、沈南鹏等成立“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只为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若说李泽湘是工程教育破壁者,松山湖基地便是机器人产业试验田。从人才培养到核心零部件研究,再到精密产品生产,他逐渐在中国建立了一条横跨教育学术、创业公司、投资机构、国际视野的产学研结合之路。

  一个企业、行业或地区的兴旺,不是靠因循守旧支撑。正如李泽湘所说,一个国家最大的资源是人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