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支撑高质量发展
贵州“四转”工程给力实体经济
本报讯(记者 田锦凡)日前,来自贵州省市场主体培育“四转”工程推进会的消息显示,自去年7月启动实施“个转企、企转规、规转股、股转上”市场主体培育“四转”工程以来,通过政策引导、强化服务、完善机制、凝聚合力等,最大限度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270.1万户、同比增长9.3%,其中企业69.11万户、增长11.4%。随着企业主体规模不断壮大,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有序增强,企业就业吸纳能力逐步提高,为全省实体经济培育壮大及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了解,“个转企”即推动个体工商户成长转化为企业,“企转规”即推动规模以下企业发展转化为规模以上企业,“规转股”即推动规上企业转化为股份制企业,“股转上”即引导股份制企业转化为上市企业,提升企业的自我发展、市场竞争能力。《贵州省市场主体培育“四转”工程实施方案》从优选培育对象、强化要素保障、加强政策扶持引导、提高服务效率、健全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30条具体措施,力争全省私营企业户数、市场主体总量每年分别增长12%、11%以上。
近一年来,贵州市场主体培育“四转”工程加快推进、成效显著。目前,全省已实现“个转企”2511户、“企转规”2182户、“规转股”21户、“股转上”4户,形成规上工业企业5018户、规上服务业企业2522户、限上批零住餐企业5176户、规上股份制企业662户、上市企业32户、“新三板”挂牌企业51户;农村产业革命推动“公司+合作社+农户”新型模式不断完善,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537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9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87万户(同比增长9.9%)。
同时,贵州通过大力实施“双千”工程、“万企融合”行动,有效促进了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目前,全省已累计对3918户企业进行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目标的技术改造,引入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2300多家;30多个企业、项目被列为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全省大数据企业达9500余家,上“云”企业突破1万户,1625家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发展;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1万件,高新技术企业达1173家。贵州茅台、詹阳动力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贵州钢绳获得提名奖,货车帮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
如今,贵州企业的品牌实力明显增强、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3件,中华老字号企业9家、贵州老字号企业49家,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达248家。最新的全国品牌价值评价结果显示,贵州茅台名列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第1位。企业效益也持续向好,一季度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3.9%、高于全国17.2个百分点,产销率达98.1%、产销衔接更流畅;省国资委的27户监管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9.9%。
市场主体是最大的就业容器,民营企业已成为贵州吸纳就业的主力军。随着企业市场主体规模稳步扩大,近年来全省就业持续稳定,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保持在70万人以上。去年,全省所有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达2060万人,其中私营企业就业人员395万人、增长14.5%,私企就业人员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为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