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8期 本期2541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4-26

致敬 那些永远消逝的文明

本报记者 万里燕

  当普罗米修斯从阿波罗那里盗取天火赐予人类的时候,人类文明随着火的使用生生不息的发展繁衍:火让人类吃上了熟食,发展出了饮食文化;让人类得以取暖,发展出了服饰文化;让人类得以铸铁冶炼,让人类能适应自然并改造自然。可以说人类整个文明史是从“火”中走出来的。而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火带来了文明,也能毫不留情的焚毁文明。有的文明积累几百上千年,可能仅几个小时就能付之一炬。在大火带来的灾难面前,我们惊觉那些看似坚固仿佛可以陪伴我们到时间尽头的文明,原来是那么脆弱易摧毁,一旦逝去,我们除了悲痛,唯有致敬。

巴黎圣母院

  1944年8月25日,巴黎刚从纳粹铁蹄下被解放出来的第一天,希特勒气急败坏地发出了一条电报,“巴黎到底烧了没有?”因为他曾下令巴黎守不住的时候,就用一场熊熊大火将它变成废墟。这样就能让取得胜利的盟军,顷刻间输掉了一切。然而,他最信任的执行军官狄特里希·冯·肖尔铁茨(Dietrichvon Choltitz)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背叛他。原因是这位纳粹军官无法忍受毁灭巴黎的美好,才让巴黎留存于世。巴黎圣母院也因此得以完全保存下来。后来在电影《日落之前》中,男主角对女主角讲述了这件事之后,女主角反问: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圣母院会消失?看电影的时候任何人都没把这句话放在心上:这座始建于1163年,历时180多年才于1345年全部建成的天主教堂,挺过了民众的暴动,战乱的浩劫,毁灭性的修缮,却于和平年代,当我们都以为她会作为巴黎的象征永远静静注视着法兰西的时候,一场大火宣告了这场延续了800年的人类文明的终结。

  如果说静静的塞纳河目睹了法兰西民族的诞生发展,那巴黎圣母院就经历了巴黎的重大历史事件:1302年飞利浦·勒柏尔(Philippe le Bel)在圣母院启开首次皇家国家召集大会;1430年年轻的英皇亨利四世的加冕礼;1455年平反圣女贞德诉讼;1572年瓦卢斯(Valois)的玛格莉特(Margurerite)嫁给那瓦伐(Navarre)的亨利;1687年举行大公爵的葬礼;1708年路易十四依照他父亲的心愿修改祭坛,以荣耀圣母;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莅临加冕拿破仑帝王;1811年罗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礼;1944年8月26日在圣母院里举行巴黎解放纪念典礼;1945年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1970年11月12日在此举行戴高乐将军的国葬;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罗二世在此举行非凡的祈祷晚会,等等。

  事实上,自法皇拿破仑被流放后,巴黎圣母院曾经一度被人遗忘,这座宏伟的建筑在岁月的变迁中变得破旧不堪。直到1831年,维克多·雨果的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这座教堂又重回众人视线焦点,人们纷纷呼吁对教堂进行修缮,并且发起募捐计划。也引起当时的政府当局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修复计划于1844年开始,工程持续了23年,修缮了尖顶和圣器堂,因此今日我们见到的巴黎圣母院就是那次修缮完毕后的模样。在今日,圣母院依然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旷世杰作,并几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风貌。2018年,法国国家决定为修复圣母院出资4000万欧元。其中最先修复的重点便是塔尖部分,并于2018年11月完成了脚手架的搭建。假如没有遭遇火灾的话,塔尖部分将在未来四年内得到修复。

  古中国最高的建筑永宁寺塔,被天雷击中起火,《洛阳伽蓝记》记载:“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 这几句描写的,几乎就是4月15日的巴黎。火灾始于当地时间下午6点50分左右,根据现场的照片,橙色的火光和滚滚浓烟从塔尖源源不断地释放,迅速蔓延的火势遮天蔽日。当时法国警察开始冲进教堂内部,吹口哨并大声呼唤,提醒游客撤离。而当人们喘着粗气集结到附近的Hotel de Ville广场时,惊恐之余却也目睹了塔尖坍塌的全过程。大火燃起的灰烬不断落到周围的道路上,警察将数以千计路人挡在远处。巴黎圣母院大火,从多国政要及国际组织到普通民众都惋惜不已。据当地媒体报道,眼看在巴黎圣母院附近,数百人跪在地上祷告,其中不少人在啜泣。巴黎市民尼古拉在接受采访时称:“今天是所有巴黎人伤心的一天,我们都在祈祷巴黎圣母院大火尽早熄灭。”在国内,不少民众也纷纷晒出与巴黎圣母院的合影,表达痛惜之情。据多家海外媒体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正密切关注事态发展,支持法国保护和恢复这一宝贵遗产”。

  好在还有不幸中的万幸,卡西莫多或许不会永远地失去他的钟楼。法国内政部长带回了一个好消息:巴黎圣母院的主体结构得以保留,包括北塔。此外,巴黎圣母院中收藏的基督的王冠和圣路易斯外衣也已经被消防员从极端的火焰中拯救出来。而据其他的报道称,圣母院中大部分艺术品都被保存了下来,大教堂的宝藏是完整的。但后续法国消防部门的官员却宣布,虽然巴黎圣母院在大火中被抢救下来,但世界著名的玫瑰花窗却被烧毁。

  事发后,好多人惋惜永远失去了参观巴黎圣母院的机会,也许即使今后重建,意义也大不相同了。但也警示我们,世间的美好不会永远存在,有时一旦错过就是永别。

巴西国家博物馆

  2018年9月2日,始建于1818年的巴西国家博物馆本应喜迎200岁“生日”,一场大火却让“生日”的欢乐灰飞烟灭。这场大火,使得巴西博物馆近2000万件文物化为灰烬,大火之后,仅剩下博物馆的断壁残垣和保存下来的10%的文物。巴西总统Michel Temer在推特痛心表示:“二百年来的努力、调查和知识毁于一旦,这对所有巴西人来说都是悲伤的一天。”500年的历史,200年的努力,就在这场大火中付之一炬,这不仅是巴西人民的悲哀,更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

  巴西国家博物馆位处里约热内卢,曾经是葡萄牙王室和巴西皇室的王宫。它最初是皇家博物馆,收藏形形色色的动植物标本,许多欧洲探险家都和它渊源颇深,他们为博物馆贡献了岩石、矿物、动物标本和原住民工艺品。经过近200年的发展,馆藏文物涵盖了地质学、古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人类学、考古学和人类文化学等多个门类。巴西国家博物馆同时还是巴西最大的科学图书馆,藏有超过47万卷图书和2400件珍本。2000万件是个什么概念?我们来做个同类比较,中国的故宫博物院有文物编号的馆藏为100多万件,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有800万件。单从数量来讲,这一把大火就烧掉了绝对一部分的地球文明。

  亚马逊热带雨林的60%分布在巴西,这里是世界物种多样性的宝库,多少已经灭绝、濒临灭绝的标本和文物可能就在这场大火中付之一炬。这种损失不单单是巴西的,也是全人类的。作为建筑,这里是巴西帝国的王宫,对于巴西历史的重要性不亚于白宫对美国,白金汉宫对英国,故宫对中国。而这把大火让巴西的人文历史出现了空洞和缺憾。

  巴西国家博物馆的悲剧,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悲剧,更照射除了整个巴西的困境,也给其它国家敲响了警钟。政府忽视、资金匮乏、年久失修,是这场悲剧的重要背景。

  巴西文化部长塞尔吉奥说,火灾可能由电路短路,或手工制作的纸质热气球落在屋顶导致。放飞这种热气球是巴西一项传统,有时的确会引发火灾。而馆内的楼梯等,多是用木质材料搭建,并且有纸质文件等大量能够快速燃烧的东西,所以火势起来得非常迅猛。但灭火工作却开展的十分缓慢。这家博物馆本来就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馆内甚至没有整套的灭火系统,只有几个灭火器和烟雾探测器。火灾发生前报警器并没有响,等到火势汹汹了才被人们发现。另外,博物馆地处市中心,消防员赶到现场准备救火时,却发现最近的的两个消防栓中竟然缺水。消防队只能到附近湖中去抽水灭火,耽误了救火的最佳时机。

  馆内这些安保措施不到位是显而易见的,隐患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却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相反,政府还一直削减和拖欠维修预算——自2014年开始,博物馆就拿不满每年12.8万美元的维护费用,今年,博物馆只收到了1.3万美元。没有资金,工作人员甚至需要依靠众筹来修复最受欢迎的座头鲸和恐龙展室。到今年5月,已经有30个展厅因为年久失修而关闭,幸存的展厅也是墙面剥落、电线裸露。巴西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称,博物馆长期遭受资金短缺,从未得到过足够的支持。据说该博物馆从2014年开始就拿不到补贴,给馆员发工资都困难,更别提任何消防力量了。虽然目前火灾的确切原因我们尚未可知,但正如巴西人所说,政府对历史文化的无视早晚会导致灾难的降临。

  尤为讽刺的是,政府一边哭穷,说无力修缮国家博物馆,一边又耗巨资修建了一座“明日博物馆”,将这个新馆作为2016年里约奥运会时向世界展示的形象工程之一。还有一点同样令人唏嘘——巴西国家博物馆此前已经决定,通过借贷来完成建筑修缮和消防更新,并与巴西发展银行达成了协议。但这笔资金却要等到2018年10月,总统换届选举后才能完全到位。就这样,两千多万件文物化为了灰烬。

  据新闻报道,当博物馆被大火吞噬后,博物馆内的古籍被点燃后,也有随着烈焰所产生的气流吹到了周围的社区中。这些残片和灰烬仿佛在控诉人类本可以避免这场浩劫,却不到出事的那一刻都不重视。

圆明园之殇

  巴黎圣母院和巴西国家博物馆的大火由于意外导致,都是有可能避免或有可能及时止损的,但有些人为的大火对文明的伤害更让人心碎,其中世人最熟知的就是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这次由鸦片战争引发的暴行让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毁于一旦,成为我国近代历史上一页难忘的痛史。当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联军司令部下令抢劫之后,侵略军涌向园内的各个角落,奔向宫殿、奔向楼阁、奔向宝塔、奔向书屋,贪婪而疯狂地动手抢劫。圆明园内的宝物被抢被毁到底有多少,已无法统计,仅举二例,可见一斑。当抢劫完毕,侵略军由圆明园向北京开拔时,法军满载物品的车辆足足走了一个小时,英国远征队的上千辆车子和驮马连起来有二公里长,也是满载而归,甚至还塞满了弹药箱和炮身。在撤离圆明园时,为了让大炮和车辆便于通行,不惜把许多精美的时钟、挂钟以及象牙雕刻艺术品等,填到车辆要经过的车沟里。大量精美的绸缎、珍贵衣料、玉器、瓷器等艺术珍品,除被抢劫外,还被践踏和破坏。每个士兵都腰囊累累,满载而归。圆明园中的金银库也被打开,并抢掠一空。圆明园当时遭洗劫的惨相是难以想象的。英国陆军军官赫利斯,因从圆明园掠夺了大量珍贵古董文物和金银器物,回国后发了横财。由于他拥有抢来的大批贵重珍品,而得了一个绰号——“中国詹姆”。他回到英国后,凭着掠来的大批赃物,竟变成了一个富翁,并得以终身享用。事隔半个世纪以后,也就是1912年,在他80岁的时候,写了《中国詹姆》一书,恬不知耻地详细讲述了他所掠夺到的重要宝物和抢劫经过。他的书成了侵略者抢劫、破坏圆明园文物的自供状。以“文明人”自诩的英法侵略者彻底洗劫了圆明园之后,还要彻底毁灭圆明园。大火一连3天,圆明园几十处地方都冒出了重重烟雾,万万千千的火焰向外爆发出来,浓烟迷雾,遮天蔽日,所有宫殿、庙宇、古老的建筑都付之一炬,化为劫灰了。“文源阁”所收藏的《四库全书》和“味腴书屋”的《四库全书荟要》,连同其建筑物一起化为了灰烬,仅一小部分被侵略军掠去拍卖,流入民间。当侵略军撤出圆明园,最后将仅存的“正大光明”殿及大宫门区一并焚毁了。至此,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世所悉心营建的“数百载之精华、亿万金之积贮,以及宗器、裳衣、书画、珍宝、玩好等物……万间宫殿,荡为墟矣。”英法联军劫焚圆明园,给中国人民所造成的严重损失是难以估量的,被劫掠、被破坏财产是无法统计的。目睹这一毁园的场面,连当时积极执行毁园的英国远征军司令格兰特将军,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所干的“是一件不文明的行为”。

  每一次战争都是文物的浩劫,1931年至1945年,侵华日军从中国带走大量文物。瓷器、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雕塑、漆器、丝织品均在其列。例如其时已经名闻遐迩的河南安阳殷墟,便有大批甲骨、青铜器被掳走。日本也因此成为中国之外收藏商代甲骨文最多、青铜器最好的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防止非法贩运文化财产报告》中指出: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3万件,且均是文物中的精品。散落在世界各地民间的中国文物应是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的10倍,约1700万件。

  千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这是历史的悲剧,而面对流失的文物,“追讨”之声不绝于耳。自1993年中国文物拍卖市场启动以来,回流文物在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鸦片战争以来至新中国建立之前,被劫掠的中国重要历史文物出现高价回购。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是圆明园兽首回家。 目前,圆明园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8个回归中国,其中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不过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螺旋上升型,即使在全球呼吁和平的今天,依然有地区处于战火纷飞的浩劫中。每次战争都会让人类文明有不同程度的倒退,战争造成的文明损失也不可估量,但我们依然要警醒,即使在和平时期,文明成果也是十分脆弱,需要精心保护,一旦失去也许就是永远。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智慧结晶和文明瑰宝岂止亿计,湮灭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的不计其数,因此存留下来的愈加珍贵,但愿浩劫不再,意外永无,让这些宝贝能陪人类到时间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