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他的“商业帝国”及下一步
“代工之王”郭台铭
□李 娜
郭台铭究竟拥有多少家公司?这个问题即便是富士康内部工作人员,恐怕也很难说得清楚。一句曾在内部流传的玩笑话是,“各类科技公司排行榜中,以富字开头的公司都有可能是郭台铭的。”
身为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的“常客”,69岁的郭台铭最近身价已攀升至77亿美元,名列世界第213位。从一个生产塑料产品的小老板,成长为世界知名代工巨头富士康的掌舵人,他用了近50年时间,但并不止步于此。
据官媒最新报道,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接受党主席吴敦义颁发的荣誉状后,宣布参加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国民党党内初选。消息一出,引发各地“富士康概念”股票波动。
当晚,针对郭台铭“辞任董事长”的市场传闻,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2317.TW)发布公告称,公司各事业群独立运作,日常运营均由专业经理人负责。“有关董事长个人生涯规划,若有具体信息将依规定办理。”
据悉,郭台铭一旦登记成为正式候选人,需申报本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包含的不动产、船舶、汽车和航空器、一定金额以上现金、存款、有价证券、珠宝、古董、字画等财产。虽未规定参选需辞去董事长一职,但他在未来一年内将会把更多精力从公司治理转移开。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富士康系在全球至少设有200多个生产基地、子公司,员工数量达140万人规模。除代工业务外,还触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家居、机器人、5G、屏幕等领域,辐射日本、美国、印度、欧洲等部分区域;在资本市场依托代工业务母体,通过对旗下数百家公司不断分拆合并,富士康系已有10余家子公司登陆资本市场,包括大陆、香港等地。
郭台铭本人更是常年活跃在一线,与软银董事长孙正义、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结义”进军机器人领域。即便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也称郭台铭为“朋友”,并赞为“全世界最伟大的商人之一”。
“代工之王”
谈及苹果代工厂,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富士康。
从深圳西乡崩山的一个小厂区,到如今成长为一家年收入近9000亿元、拥有员工120万人的“超级企业”,郭台铭可谓创造了“富士康模式”。
“1988年,我在深圳宝安投资开办在大陆的第一家工厂。刚来时,那里是一片山洼子,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每逢下雨就泥泞不堪,每个人都要穿上大雨鞋。不过,当时整个深圳也没几条完整的马路。”郭台铭说,过去几十年富士康在制造加工领域积累的技术经验、用心铸就的工匠精神,是富士康最宝贵的财富。
《郭台铭与富士康》一书写道:过去工匠的工作模式,就像一亩亩由人力耕作的田地。稻米结穗之后,农人喜欢拿着镰刀收割成果,但富士康的做法是运用自动化机械耕田,接穗时使用割稻机;最重要的是,批量生产的产品品质与技术工匠的心血结晶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看,富士康就像开着“割草机”的全球军团,让拿着镰刀的日本农夫不知所措。
当年,这种以人海战术24小时轮班、大量生产、快速交货的优势,不仅对日本精雕细琢、限量生产的工匠造成威胁,也击败了像伟创力这样的代工巨头。
但这种情况到2006年、2007年发生了变化:工人不愿加班。年轻人觉得,加班太累了,想出去玩——他们是第二代产业工人。这些孩子小时候,父母到外面打工,往往被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他们手心是向上的,缺什么伸手找父母要即可。工人的需求,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衣食住行,渐渐转向追求精神层面满足。单调的体力劳动,很难再引起他们的兴趣。
“工人不好管”,只是富士康代工模式步入瓶颈期的一个缩影。让郭台铭感到真正焦虑的,是富士康最辉煌的时代可能一去不返。
2013年,因营收、盈利不达预期,鸿海股价遭遇重挫,当年大跌64.39%。在一场长达8小时的股东大会上,郭台铭鞠躬向大家道歉,并宣布分拆业务结构重整的决议,减少对苹果公司产品制造的依赖,把重点放在开发新技术、知识产权、电子商务上。
按郭台铭当时公布规划,未来鸿海的组织架构将不再以并购扩张为主,而是针对成熟的产品、产业或事业体,进行分家、分权、分立后,让每个次集团均能健康成长。在每个次集团中,都将诞生一位总裁,财务、专利等部分仍由集团母公司控制。
寻找新“苹果”
下一个“苹果”在哪?对郭台铭来说,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但对此时的富士康来说,避免单一业务占比过高已成战略性任务。
在可查询的鸿海大陆子公司中,大致分布于四大片区:一类以深圳为核心,辅以东莞、佛山、惠州等珠三角城市圈的华南片区,目前涵盖大部分6C产品及配件研发、加工制造;二类始于1992年、以昆山为核心,辅以上海、淮安、常熟、杭州等长三角城市圈的华东片区,以便携式电脑及元件生产制造为主业;三类始于90年代末、以烟台为核心,辅以晋城、廊坊、大连、天津、秦皇岛、营口等环勃海城市片区,以手机等移动设备及通讯等专业设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研发制造为主;四类以太原、武汉为核心,辅以晋城、重庆、成都等内陆片区,未来将主要针对内需市场研发、生产。
近几年,郭台铭还频繁现身许多物联网、云计算重点行业会议,为自己的“工业物联网”战略站台。他喜欢举一个例子:腾讯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网站,阿里巴巴是人与物之间,富士康做制造则是人与物、机器设备之间交流,多了一个对象。当富士康把机器串联起来,讯息就像大象一样,它神经网络很发达,只需踩到一颗小石头,马上就能跳起来。
郭台铭认为,制造业发展脱离不了工业升级,工业升级脱离不了信息化、网络化,“生产流水线上直接作业将来只会越来越少,最有效率的都是尽量推无人工厂,或者用机械取代人力”。
换言之,比起其它业务板块,工业互联网是承载富士康转型大任的重要平台。
此外,8K生态、机器人也是郭台铭较为看重的新方向。收购夏普及投资610亿元建设8K生态产业园,均堪称大手笔。他曾表示,8K高清面板只是搜集一些影像数据的基础,未来最有价值的数据是影像。
郭台铭认为,8K不仅是一个产品升级换代,8K超高精细影像液晶显示屏幕将给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及娱乐、医疗、社交、教育、安全等领域带来一场影像数据革命,市场规模可达35.8万亿元。在富士康联合深圳设立的生态实验室中,未来8K互联网电视系统都将由富士康自营,这种产业转型也会带动其整体转型升级。
投资美国威斯康星州,则是郭台铭夯实面板布局的一步。富士康称,从新一代电视机到自动驾驶汽车、飞行系统,再到智能教育、娱乐、医疗健康、先进制造系统及办公自动化、互动式新零售、安全生活等,其生产的液晶面板未来将广泛应用于影响消费者日常生活的诸多高科技领域。
在机器领域,富士康也有自己的布局节奏。其内部分为2个区块,那些专供工厂使用的产品,因本身厂区需求无法全面供应,短期不会对外售卖;不过,对进驻商业、医疗照护或日常陪伴等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机器人市场,则会与外界继续合作。
有行业人士称,机器人业务市场占比以日本企业居首,美国、欧洲及大陆企业分别位居第2、3、4名,且前4大区域企业已获高达80%以上市场占有率。如何强化与日、美相关企业的策略联盟关系,是富士康能否在机器人业务拓展上奋起直追的关键,这也是此前郭台铭积极走访日本的原因。
分拆与上市
在去年6月22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面对股东向接班人提问,郭台铭这样回答:“因未来5年是鸿海至关重要的转型期,我还没考虑退休,况且先前已答应股价不到200元不会退休,这个承诺不会改变。”
他表示,培育接班人是自己每日白天、晚上都思考的问题,因未来需要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跨领域人才,鸿海已展开相关人才培育,但现阶段还不能告诉他们“你们就是接班人选”。
随着参选决定最后敲定,对接班人的猜想越来越多。有接近富士康的人士说,虽郭台铭不一定卸任董事长,但具体事务还需有人接盘。目前,最有可能接班的是集团总财务长黄秋莲,被外界称为“钱妈妈”,没她签字所有投资案郭一律不看,她也是郭不在公司时最重要的代班人。但有富士康内部声音认为,郭在公司的个人色彩太重,短期内无法选出某个接班人,将有可能采用华为轮值董事长方式进行观察。
郭台铭表示,“5月董事会会拟出新的董事名单,强化董事经营,把我的个人色彩降到最低。我们有个日本团队就把夏普经营得不错,其它新业务安全、健康,不见得全部是制造,都有非常强的团队。我对投资看未来、定大方向,把45年的经验写成一本书,对内传承、对外扶持其它企业。”
他强调,公司未来的大方向还由他参与指挥,日常运作则会退居二线。“我觉得,应该淡化我的个人色彩。我已经69岁,45年的经验能够传承给他们,这是我现在订的目标。让年青人早点学习、早点接班,早点取代我的位置,我能够腾出点时间为公司未来做长期规划。”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郭台铭主张的“分拆”上市,已将鸿海推向控股公司方向发展。外界揣测,他是希望利用这种方式“赛马”,从而选出最合适的接班人选。
据悉,郭台铭把鸿海的生意版图划分为12个次集团,未来鸿海的组织架构将不再以并购扩张为主,而是针对成熟的产品、产业或事业体,进行分家、分权、分立后,让每个次集团均能健康成长,不再受到鸿海影响。在每个次集团中,都将诞生一位总裁,财务、专利等部分仍由集团母公司控制。
“富士康现在已经把经验系统化、制度化,所以我确保在接棒后的3到5年,经验会继续传承。我在经验传承过程中,不能让底下的人不敢犯错。”郭台铭曾表示,“近期有很多事业群主管来问问题,我就跟他们讲,你这样做会有什么优点、缺点,但决定要靠自己去做,我支持你的决定,这样教他们做事。当我认为这件事动摇根本了,就会出来干涉;大部分事不动摇根本,我会尽量让他们犯错。”